昨天,在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2025年春季开学第一课暨北京马拉松协会“15分钟运动圈”潮少年运动营正式开营。 本报记者 邓伟 摄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新学期,中小学校园气象一新,增添了不少新风景。
“每次看到它,我就感到特别温暖,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进校,带着好心情回家。”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学生张梓桐口中的“它”,是校门口墙上新近亮相的装置艺术作品,由该校美术老师孟彬带着四年级近百名学生共同完成。
装置艺术作品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展示形式,在特定空间中创造出整体性的艺术作品或环境。“从不同角度看这件作品,您能看到的是不同的场景。”孟彬示意,进校方向看到的是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你好,一天之计在于晨”;放学离校方向看到的是“再见,永远快乐开心没烦恼”。
这件作品酝酿了大半年。孟彬说,装置艺术作品的位置此前挂着一块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的大屏幕。屏幕拆除后,显得有些空落落,他便萌生了带领学生一起改造校园环境的想法。完成这幅作品,学生要利用数学知识分配画面大小、锯木条、构思作品创意、完成组合……“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的一扇窗口。”
同样上新校园风景的还有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开学后,学校换上了初二学生张馨心以欧体书写的校牌,字体端庄典雅、严谨秀美。指导教师任禾天原说,欧体被誉为“天下第一正书”,将欧体书写为字体较大的校牌作品,挑战性极大。因此,虽有一定书法功底,张馨心假期里仍在不断练习和反复推敲。“校牌字数不多,但每个字背后都花了不少心思。”张馨心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很荣幸能为学校题写校牌!”校园还新换上了一组由师生共同选取的“四季”主题校园铃声。
新学期,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不同校区门口多了“爱心伞”。该校学生自发成立“爱心诚信伞志愿服务队”,推出自助伞服务,方便师生在雨天使用。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爱心举措,孩子们还为“自助爱心伞”制定了使用公约,呼吁大家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共同维护共享资源,让这份温暖长久传递。
相关
海淀区为中小学请科研“外援”
本报讯(记者李祺瑶)海淀区为中小学请科研“外援”,构建贯通培养新模式。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日前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签约。双方将在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为国家培养空天信息领域后备人才。
此次合作,双方将一起建立大学、中学、小学衔接贯通教育渠道。建华实验学校校长左鹏介绍,将发挥北京市十一学校教育集团的平台优势,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合作办一所研究型、创新型高品质学校。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空天信息领域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开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科技”融合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将积极推动软硬件资源共享,发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光电科技、遥感科技等资源优势,支持建华实验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双方将共同开发“数理融合”“生物地理融合”两大类课程,在工程技术领域研发新成果,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
同时,建华实验学校将进一步开展“1+3”培养实验项目。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升学资格、同一学校连续两年初中学籍的初二学生,可报名参加“1+3”培养实验。经过面试、专业测试等环节,进入实验项目的学生自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起在实验学校就读,并转入学籍,按规定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后升入实验学校高中。
海淀区教委表示,类似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广。海淀区将建构科研院所和中小学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贯通培养”“特色课程建设”作为“1+3”培养实验项目的重点,持续推动学校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育管理、评价方式、育人观念的改进优化,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