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2月24日,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发布公告,根据杭州市知识产权局《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行政裁决书》(浙杭知法裁字〔2024〕9号),暂停湖南九典制药、浙江同伍生物生产的吲哚布芬片采购资格。
吲哚布芬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具有与阿司匹林相似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但副作用更低,尤其适用于老年性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近年来,该药已成为“神药”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替换药物,在国内市场迅速崛起——2023年销售额已达14亿元,预计2024年将冲击20亿元大关。然而,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也引发了专利纠纷。
国内一家独大,20余家仿制药企蜂拥入局
这款在国内陷入专利诉讼漩涡的药品——吲哚布芬片,由意大利公司Farmfalia Carlo Erba开发,最早于1984年在意大利获批上市,商品名为Ibustrin,规格为0.2g。随后,该药物在葡萄牙、捷克等欧洲国家陆续上市。
吲哚布芬是一种外消旋体混合物。这种外消旋体的特性,使得吲哚布芬在药理作用上有着独特之处,它包含了两种对映异构体,在人体内可能产生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作用效果。在国际上,该药品除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见竞品外,还有替格瑞洛等药物。
其原研药的化合物专利(DE2154525A1)于1971年申请,适应症专利(BE818033A1)于1974年申请,目前均已到期失效。尽管吲哚布芬片的原研药在国际上已有40年的应用历史,但其原研药并未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吲哚布芬片的市场主要由仿制药企业占据,其中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是主要的市场参与者。
2010年,吲哚布芬片由华东医药西安博华制药引入国内并独家上市,后并入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杭州中美华东制药的吲哚布芬片于2016年获批上市,并于2017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自2017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乙类)后,吲哚布芬片的销售额便一路走高。据药融云数据库显示,2022年其院内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51.61%,成功跻身抗凝药十大畅销药榜单,位列第9。如此亮眼的成绩,吸引了众多药企的目光,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据统计,国内除了杭州中美华东已经获批上市并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外,已有多家药企取得阶段性成果。米内网数据显示,国内申报厂家已有20余家,其中过评的有11家 。除中美华东制药外,其余过评企业均在2024年完成,包括浙江同伍生物、山东京卫制药、山东鲁盛制药、湖南九典制药、杭州沐源生物、浙江美迪深生物等。还有湖南九典制药、山东鲁盛制药、山东京卫制药、山西德元堂药业等16家药企的产品以仿制3类报产,处于审评审批阶段。
可以看到,在吲哚布芬片的国内市场上,中美华东处于独家垄断地位,药智网数据显示其产品占据了100%的市场份额。如今,大家都想在这块“蛋糕”上分得一杯羹。
仿制药企集体陷入诉讼,晶型专利争议不断
中美华东早就留了一手。
围绕吲哚布芬片这款药,中美华东制药布局了一系列晶型专利,业内称之为——针对吲哚布芬片的“专利丛林”。其中,核心专利“一种吲哚布芬晶型X和晶型D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20 1 1484428.X)于2023年5月9日获得授权,保护期限至2040年。
此外,中美华东还对晶型A、B、D等进行了专利保护,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壁垒。通过这些专利,中美华东在吲哚布芬市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晶型专利一般是原研药企业保护其产品所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被视为继化合物专利之后的“第二道防线”。通过申请晶型专利,原研药企业可以在基础化合物专利到期后,继续延长专利保护期,从而维持市场垄断地位。
晶型专利对仿制药企业构成了显著的市场进入壁垒。由于晶型专利的保护范围较广,且通常与化合物专利并列存在,这要求仿制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规避这些专利。
除了上述两家仿制药企因被指控侵犯晶型专利而被暂停采购资格,2024年9月29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根据杭州市知识产权局《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行政裁决书》(浙杭知法裁字〔2024〕10号),暂停浙江美迪深生物生产的吲哚布芬片采购资格。不难看到,仿制药企集体陷入诉讼......
中美华东的晶型专利也引发了广泛的行业争议和法律挑战。2024年11月5日,针对晶型D专利的6个无效请求已完成3个口头审理程序,吸引了行业高度关注。争议焦点包括:晶型D是否已经公开、晶型D的工业放大能力、稳定性和溶出数据、专利保护范围是否清楚等。目前,针对该晶型专利的无效请求已全部受理,部分无效请求已完成口头审理,但尚未得出最终结果。
行业启示:警惕专利布局风险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吲哚布芬片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此外,基层医疗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未来市场拓展空间广阔。吲哚布芬片市场前景广阔。当下,晶型专利仍为中美华东制药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保护。
回到此次事件来说,湖南九典制药和浙江同伍生物被暂停采购资格,这意味着两家企业短期内要承受市场份额的损失。这两家企业也可能会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例如申请专利无效、调整产品设计或与专利持有方协商和解。
此次专利纠纷也凸显了仿制药企业在专利布局上的挑战。一方面,晶型专利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这可能影响未来仿制药的研发策略;另一方面,如果专利无效请求成功,市场将迎来更多竞争者,推动价格下降,惠及患者。
同时,此次事件也是给仿制药企提醒,在布局仿制药市场时,不仅要关注化合物专利,还需警惕晶型专利等潜在风险。同时,也促使行业重新审视专利保护与市场竞争的平衡。
吲哚布芬片的专利风波不仅是药企之间的竞争,更是行业发展的缩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专利保护意识的提升,药企需要在技术创新和法律合规之间找到平衡。未来,无论专利纠纷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参考案例,推动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转自:一度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