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崛起
编者按
2024年12月、2025年1月,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DeepSeek”)相继发布DeepSeek-V3、DeepSeek-R1大模型。其具有低成本、深度思考、全国产的特点,同时性能和世界顶尖大模型比肩。这引发全球震撼。DeepSeek大模型应用端布局迅速铺开、投资者对中国科技企业价值重估……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走到前台。人工智能技术革新步伐加速,“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快进。
产业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郭锦辉李晓红
作为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重要代表,DeepSeek大模型激荡人工智能行业“一池春水”。在DeepSeek大模型热潮带动下,“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的探索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加速。
01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提速
清华科技园是启迪控股旗下的核心创新载体,也是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首批重点建设的4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之一。这里聚集智谱AI、百川智能、面壁智能等一批人工智能企业,以及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等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还有一批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机构。
启迪控股总监贺小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依托遍布全球的200多个创新基地,着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例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与创新基地的企业对接、协作;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丰富的‘人工智能+’场景;推动科技园区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等。”
“‘人工智能+科技服务’正深刻改变科技园区的服务模式,显著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贺小辉说,“科技园区的服务,早期依靠人工,后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当前则依托人工智能打造涵盖智能客服、数据分析、个性化服务、知识管理、合规管理等众多领域的数智化服务平台。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持续赋能科技服务业。”
科普可以让全社会更加从容地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如今,“人工智能+科普”正持续提升科普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实现个性化与定制化科普,不断创新科普传播方式。
国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术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强大的图文视频生成与智能创作能力,能够协助我们进行资料收集、作品框架搭建、语法检查与用词优化等工作,甚至提供思路与灵感启发,从而丰富科普作品的内容与呈现形式。同时,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偏好,推送符合其兴趣的科学知识。此外,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构建逼真的科普场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实验和探索过程。这种沉浸式的科普方式,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提高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
马蜂窝目的地研究院院长孙云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日渐成熟,人工智能技术正从研发创新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将不断深化。旅游行业、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不断增多。
“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呈现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技术突破与应用不断扩展、行业融合加速等趋势。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正加快取得突破性成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各行各业将逐渐形成‘人工智能+’的转型浪潮。”宁畅解决方案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该负责人同时提醒,人工智能行业也面临着数据利用效率低、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挑战。
北京前沿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呈现三个发展趋势。一是国产算力芯片企业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DeepSeek大模型降低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运行所需的算力门槛,给中低端芯片企业参与大模型应用提供了机会。二是端侧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加速。DeepSeek大模型激发了消费者对智能终端产品的换新需求,推动智能终端企业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三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有望加速构建。芯片厂商、软件开发商、云服务提供商等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了接入、适配DeepSeek大模型,将会加强合作与协同创新,也将推动“国产算力+国产大模型”生态的形成。
02
加快解决“人工智能+”落地的难题
尽管DeepSeek大模型在推理方面表现出色,但是其在企业场景的应用方面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更多场景更好地融合,还需要持续发力。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浪潮海岳PaaS平台、浪潮海岳大模型研发负责人、首席技术架构师周祥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DeepSeek大模型以其低成本、深思考、全国产的优势迅速崛起,补充了基础大模型供给。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增强,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从通用服务延伸至专业领域,实现了场景向纵深突破。软件是衔接业务场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桥梁。人工智能与更多场景的融合,需要持续提升软件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此外,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仍然有不可解释、精度、应用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难度等问题需要解决。
袁国术认为,“人工智能+科普”需要加快解决的典型问题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是伦理问题。例如,大范围应用人形机器人带来人工智能伴侣的法律地位问题;复刻数字人使用中,出现侵犯被复刻人的肖像权等现象。第二是人工智能模型的融合与兼容问题。当前,许多大模型纷纷涌现。这些大模型各有优势和不足。实现多个大模型的有效结合并协同工作,将有利于提升效率,节省社会资源。第三是知识权威性问题。科普内容的创作需要专业知识和严谨性,但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导性。同时,科普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科技发展。这要求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进化。
致远互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人工智能与更多场景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政策支持、企业实践和社会共识。例如,大模型部署、推理的成本很高,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模型微调的技术也是需要突破的难题。由于企业场景一般都有复杂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和业务集成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大模型能力的提升,依赖高质量的数据。企业内部的数据治理、数据清洗、获得大模型能够使用的数据,都需要更好的工程方法和治理范式。未来,需要加快提升国产硬件竞争力,加强算法的公平性治理,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同时要保护好用户数据隐私和保障数据安全。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