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山河为卷,青春作答。在南宁这片热土上,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一代代青年以热血赴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奋斗书写家国情怀。即日起本报开设“报效祖国建功西部”栏目,记录新时代广大青年扎根基层的铿锵足音,见证他们与西部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这里,将探讨青年人才与南宁的“双向奔赴”,解码政策护航、机制创新背后关心支持青年人才工作生活、成长成才的“南宁经验”。在这里,将讲述奔赴乡村振兴一线的支教教师、支医青年、支农先锋等青年群体的动人故事,展现青年人踔厉奋发、建功西部的精神风貌。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理想只向家国未来。愿此栏目成为一扇窗口,让奋斗者的光芒被看见,让奉献者的情怀被铭记,更让“到西部去”的召唤激荡起更多青年的时代回响。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誓言,如同春雷般激荡在南宁大地。
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南宁市累计吸纳逾800名志愿者奔赴基层一线,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乡村振兴、教育帮扶、社会治理等领域书写动人篇章。
从马山县的支教课堂到横州市的田间地头,从隆安县的“七彩学堂”到青秀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志愿者的身影与邕城发展同频共振,描绘出一幅青年与时代共成长的壮美画卷。
青春故事 在泥土芬芳中拔节生长
在隆安县第一小学,华中科技大学2024届研究生支教团广西隆安分队队长徐倩用“云游大学”“书信交流”等创新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一名学生写道:“老师,我也想考上好大学,去看看您说的珞珈山樱花。”这让徐倩深切感受到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播种梦想。
而在300公里外的横州市那阳镇三合村,西部计划志愿者梁茵茵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智多星”。服务期间,她帮助26户脱贫户申领产业奖补6.6万元,推动7个种养项目落地,更将政策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这样的故事在南宁并非个例。从西藏远道而来的次仁吉宗克服气候与语言障碍,在宾阳县组织“保护母亲河”环保行动;马山县支教老师石博彧为留守儿童开设艺术课堂,募集乐器百余件;曾服务于宾阳县的韦文丽带领团队在6年间开展80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涵盖环保、教育、扶贫、敬老、助残等方面……志愿者们以“微光”汇聚“星河”,在基层一线诠释青春担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边疆稳定到民族团结,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浇灌希望,让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品牌赋能 从项目执行到价值创造
走进横州市新华书店“青空间”,孩子们正围坐在一起聆听志愿者讲述党史故事。这个由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打造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已开展公益活动83场,惠及3000余人次,成为当地“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支点之一。“我们不仅解决孩子‘假期去哪儿’的难题,还在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启蒙。”志愿者张浩浩说。
在绿城,志愿服务早已成为青年价值实现的新范式。上林县志愿者团队协助巷贤镇光全村三角梅基地开展直播带货20场,销售额达12万元;横州市志愿者团队在平陆运河建设前沿开设实践课堂,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南宁市推动志愿者参与中国—东盟青年营交流,以青春视角讲好区域合作故事。这种“小我”与“大我”的同构,重新定义了青年眼中关于“成功”的标准。
南宁市深挖志愿服务品牌价值,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隆安县联合高校研究生支教团打造“吾爱吾生”系列课程。横州市构建“茉莉青创”品牌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志愿者将服务实践转化为发展动能。在青秀创新中心,“90后”创业者廖旭华依托西部计划政策支持,研发出无人机与机器狗深度融合的智能管理系统,产品远销马来西亚、老挝等东盟国家。他说:“在南宁创业大有可为,这里让创新梦想照进了现实。”
制度护航 让志愿精神落地生根
绿城深谙“留人先留心”之道。近年来,南宁市构建起“严管厚爱、服务赋能”的保障体系,为志愿者搭建干事创业的坚实舞台。通过成立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南宁市统筹人社、财政等部门资源,实现志愿者生活补贴动态增长、社保全覆盖,并创新性将绩效考核与年终奖励挂钩,激发服务动能。
“2022年服务期满后,我选择继续扎根南宁基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徐佳琪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从吉林长白山来到南宁上林,得益于好政策,她通过考核进入上林县事业单位。
2016年以来,南宁市有百余名志愿者考录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中有近20人选择深耕本地基层岗位。这背后,彰显了南宁市将西部计划纳入自治区人才引进战略的智慧——通过“青马工程”专项培训、模拟政协提案培训等举措,志愿者不但练就服务群众的“铁肩膀”,更锤炼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素养。
通过构建“政策保障—实践锻炼—价值升华”的培养链条,南宁市破解了志愿服务“短期化”“碎片化”难题。“我们要让志愿者既受锻炼、长才干,又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宾艺苑
上一篇:东道主参赛要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