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和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和平性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古代经典中蕴含了许多和平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代代相传,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例如,“和为贵”强调了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强调了和平稳定对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性。
在邻国关系上,中华文明始终强调相互协调、互相尊重,像兄弟一样亲近,认为友善的邻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认为战争必然导致国家衰亡、百姓遭殃,倡导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国家的长期利益。中国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却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历史记载,这反映了中华文明中的和平传统。例如,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航海,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但并没有占领沿途的领土,而是带去了丝绸、瓷器和茶叶,以促进贸易和友好关系。这一历史事实展示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中的和平意愿和互利共赢的态度。这种传统的和平意识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今天,我们积极倡导和平发展,主张通过对话、合作和共赢来解决国际争端。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推动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在促进共建国家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强调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今天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履行国际责任,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