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春秋霸主之一楚庄王熊旅是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故,楚庄王继位。楚庄王上台三年,白天打猎,晚上饮酒听音乐,国家大事全然不放心上。他既不治理朝政,也没发布政令,并且规定说,谁要敢劝告他,就将谁判为死罪。
有一天,右司马伍举侍坐在侧,对楚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这只鸟不展翅飞翔,时间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鸣叫,是用来观察民众习惯的。现在虽然没有飞翔,一旦飞翔必定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一旦鸣叫必定会让人震惊。你放心,我明白了。”
史书上没说这位婉转劝谏楚庄王的右司马伍举是安徽人,但我们可以通过史料进行判定。《通志·氏族略四》云:“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伍子胥奔吴”;《史记·伍子胥列传》云:“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通过这两条史料可知伍氏的世系关系:伍举的父亲是伍参;伍举的儿子是伍奢。伍奢有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伍子胥)。
《氏族略三》又云:“椒氏,楚伍参之后也,或为伍氏,或为椒氏。”《国语·楚语上》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都将伍举和椒举并用。通过这些史料,可知伍举的封地是椒。关于椒地何在,明正德《颍州志·卷四·人物》云:“伍举,仕楚,为大夫。食邑椒,故又名椒举。即今之椒陂镇是也。”古代“椒”与“焦”可以互换,明椒陂镇即今焦陂镇,由此可知伍(椒)举为安徽阜南县人。
伍举劝谏之后,楚庄王还没有动静,大臣苏从又去劝谏。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禁令被处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楚庄王听罢,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楚庄王很快就像换了个人,不但宣布“罢淫乐”,还亲自处理朝政,废除一批旧政令,发布一批新法令,“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伍举、苏从都得到提拔重用。经过楚国君臣持续十多年的努力,楚国战胜晋国,楚庄王登上霸主之位,其间皖人伍举劝谏之举功不可没。
伍举后续经历比较曲折,又产生了“班荆道故”和“楚才晋用”两个故事。
伍举与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楚康王时,伍举的岳父王子牟犯法逃亡,于是有人造谣说,王子牟畏罪潜逃,是他女婿伍举通风报信并送他走的。伍举担心楚王听信谣言而治自己罪,便携家带眷逃亡到邻近的郑国。住了一段时间后,伍举觉得郑国也不安全,便准备再逃往晋国。刚至郑国都城郊外,恰巧遇到出使晋国路过郑国的声子。他乡遇到故知,两人都感到意外,也格外高兴,于是“班荆相与食,而复言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是铺设,荆是荆条。因为郊野偶遇,没有坐具,只得临时在地面铺上荆条,席地而坐,边吃边聊,这就是成语“班荆道故”的由来,比喻老朋友意外相逢,不拘客套礼节,畅叙旧情。伍举将自己外逃的前因后果告诉声子,声子为伍举抱不平说,你先到晋国躲一段时间,我一定使你早日回到楚国。伍举一家于是跟随声子去了晋国。
声子完成出使任务后,专程从蔡国赶到楚国,与令尹子木会见交谈,特别谈到楚国的人才外流问题。声子说,晋国的人才没有楚国多,但不少晋国大夫极有才能,而且他们多半是从楚国过去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声子还以伍举为例说,伍举因遭诬陷而逃亡晋国,这对楚国来说损失多大呀!子木觉得声子说得很有道理,马上下令恢复伍举的职位,并派人将他接回楚国,这就是成语“楚才晋用”的由来。
上一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下一篇:联创股份:固态电池研发进展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