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
编者按
在海南乡野间,有一群特殊的艺术家,他们平时脚踏实地耕耘着生计,闲暇时,他们或穿上戏服,或拿起画笔、毛笔……以天地为舞台,以自然为良师,吟唱出一曲曲动人旋律,创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本组报道带你走近这些农民艺术家,感受他们别样的创作热情与乡土情怀。
农民戏曲家
正月里,海南乡野的戏台上总会涌动着“村戏”热潮。一场场乡音袅袅、乡味浓浓的琼剧,为田间地头增添了几分年味。
吊嗓子、练唱腔、摆身姿……距离开场还有半小时,龙籍行早已化好妆面,一身明艳戏服衬得人身姿笔挺。“前段时间大家都忙着干农活,很久没有演出了,上台前还有时间,我赶紧再练练。”他站在镜子前,一边勒着头上的网子,一边反复哼唱。
琼剧历史悠久,不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吸引了一大批戏迷纷至沓来,其中就聚集了不少像龙籍行这样的农民演员。
扛起锄头搞生产,他们是为了生计奔波的农民;放下农具唱琼剧,他们是台上光彩耀目的“主角”。
从乡间草台到戏曲舞台
艺术人生这样炼成
今年46岁的龙籍行是土生土长的文昌人,平日主要靠养殖水产和种植槟榔为生。童年时期,他曾跟随在琼剧团工作的外祖父听戏看戏,在耳濡目染中体会着琼剧的魅力。
2008年前后,龙籍行偶然关注到一档本土琼剧选秀节目《呀喏哒嘀》。那是一个男女老少皆宜的全民戏台,参赛的选手来自各行各业,遍及全岛各地。他也由此逐渐萌生“上台”的想法,并找来各式各样的琼剧音频,从模仿开始,逐字逐句地学唱琼剧片段。
琼剧妆造的龙籍行。受访者提供
2014年,随着“唱吧”App面世,龙籍行注册了一个账号,发布自己的练唱片段,也因此得到了海南省琼剧票友协会的关注。“当时协会有一位负责人找到我,想邀请我参与演出。”怀揣试试看的心态,龙籍行加入协会,这一唱就是近10年。
那时,龙籍行主要唱戏歌,即在“戏”和“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琼剧唱腔来演绎风格偏现代化的歌曲。后来,他又逐渐在唱戏歌的基础上融入了“演”的成分,即唱演古装戏。《白蛇传》《五女拜寿》《苏东坡在海南》……细数着参演过的剧目,他不禁感慨:“经过一次次上台历练,我对琼剧表演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也越来越爱上这个舞台。”
为了提升票友们的专业水平,协会经常不定期邀请琼剧名家前来指导,其中不乏黄庆萍、陈素珍、吴多东等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曾经只能在电视里见到的大咖,如今不仅能近距离请教,甚至有机会同台演出,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龙籍行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他们因热爱而相聚
周末午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三角公园人头攒动,不少戏迷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曲歌罢,余韵袅袅,台下掌声连连。
公园里的一方小舞台,是琼剧票友协会与戏迷们的双向奔赴。“我们每个月坚持开展琼剧公益演出,大家纯粹是靠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海南省琼剧票友协会副会长肖美敏说,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戏迷,大家齐聚一堂,共享这场文化盛宴。
琼剧票友协会成立于2010年,成员们来自海南各地,从事各行各业,因为热爱琼剧而聚在一起。“大家当时几乎是每月一聚,点上一壶茶就开始挨个演唱自己喜欢的唱段,条件有限,但唱得非常投入……”肖美敏回忆道。
起初,票友们只是在KTV里相约唱琼剧图个乐,后来得知在海口市人民公园有老年人演唱琼剧,认为宣传琼剧应该有年轻人的一席之地,大伙便自愿捐款购买音响设备,每月定期在公园举行琼剧公益宣传演唱活动。2009年后,“根据地”又从人民公园挪到了府城三角池公园。
随着观众越来越多,票友们的演出行头也逐渐升级,从一开始只穿便衣和会服唱琼剧,慢慢变成服装、化妆、道具、音响和字幕一个都不少,每次演出都有模有样。
肖美敏说,票友们有不少来自农村,忙碌农活之余喜欢在家唱戏,但都没有真正上过台。为了鼓励他们登台锻炼,协会专门录制了一些专供登台演出的伴奏音乐,表演的剧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这些年,龙籍行跟着票友们“走南闯北”,无论是剧院里的专业舞美,还是村口的乡野舞台,都成了大家展示技艺的平台。“平常有演出任务,微信群里喊一声,大家有时间的就上。”龙籍行说,排练地点也不固定,几乎是凑到一起就练。尽管常常要从文昌驱车赶往各地,他也乐此不疲,“就是喜欢唱”。
放下农具,登上舞台,这些来自田埂的农民“艺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星。尽管舞台表演经验愈加丰富,龙籍行却感到“更紧张了”,“因为懂得的专业知识多了,对自己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比如唱词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走位动作得专业优美等。”
龙籍行在槟榔园中劳作。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婉茜 摄从“看戏”到“入戏”
唱的是乡音,演的是民情
曾几何时,人们忧心忡忡地认为,博物馆、唱片资料馆会是传统戏曲的归宿。然而,在“锣鼓一响,脚板就痒”的海南乡野,琼剧不仅没有沉寂,甚至散发出更迷人的芬芳,欣欣向荣。
遇上各类节日庆典、民俗活动,各地村子一般都会请大小戏班搭台唱上几台戏。各类下乡惠民演出也深受村民们喜爱,一声声婉转的唱腔为人们的农忙生活带来滋养。
琼剧的“live house”(音乐展演空间)版图也越扩越大:在文昌公园,清晨七八时,琼剧的表演已经吸引了一批早起的戏迷;在定安太子神皇庙旁广场,每周六晚的露天戏台也成为了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籍行(右二)与琼剧票友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现在大家的物质生活越过越好,逐渐开始追求富足的精神生活。”龙籍行说,茶余饭后,不少村民喜欢在家门口唱琼剧,几台音响摆出来,自成一方舞台。有时是在镇上,一群人凑到一起,你三言我两语,即使唱得有瑕疵也并无大碍,“开心最重要”。
田埂上、鱼塘边、树底下,琼音袅袅传乡野,随口咏唱几句,成了人们农忙之余的一大乐趣。一些牙牙学语的孩童,也在熏陶下逐渐认识琼剧、了解琼剧,甚至爱上琼剧。这些年,龙籍行获得了不少荣誉,一本本红色的证书被他珍藏在家中,“我想给孩子做个榜样”。
“琼剧是一种力量。”肖美敏表示,尽管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鲜少讲海南方言,但如果能营造一个浓厚的方言氛围,让孩子们知道“海南话是琼剧的根,琼剧传唱的是乡音”“身在外乡听地方戏,是思乡”,方言文化或许就不会离我们太远。
如今,琼剧也逐渐从戏台“走向”更广阔的网络世界。不少琼剧票友协会的票友们纷纷在抖音号、视频号等社交平台上注册开号,日常分享演出视频。“将演员的魅力、琼剧的魅力通过这些平台传播出去,就有可能形成大流量,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琼剧,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院、参与到这个行当。”
根植于民间、生长于本土的琼剧,唱的是乡音,演的是民情。它蕴含着海南人民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思考,是海南人民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精神的表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琼剧永远都是这方土地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力量。
原标题:农民戏曲家 乡土艺人“好戏”连连
责任编辑:周玉敏
下一篇:一觉醒来,德国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