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燕巧 张红霞看全国 ●“十四五”以来,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大幅增加,年均投资规模高达3543亿元,比“十三五”年均投资规模增长约36.0% ●2024年,我国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连续八年增产百亿立方米 ●天然气对GDP的拉动率为1∶8.61,即每生产1立方米天然气带动相关产业链对地区GDP的贡献约为8.61元看四川 ●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达4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探明率仅为18.7%,属勘探早中阶段,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最具潜力的盆地 ●近六年四川盆地天然气年均增产超40亿立方米,2024年产量突破700亿立方米,到2035年,将建成中国第一个千亿级天然气生产基地 ●超300亿立方米增产空间意味着大量油气服务需求。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广汉市的油气服务产业集聚初步成势,产值规模超300亿元 今年1月,注册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四川省油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揭牌,引起业内关注。川观智库调研发现,同在该区的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开园两年多来,已有150余家油服企业入驻,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省外。与此同时,邻近的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广汉市也迎来多家省外油服企业的总部或分公司。 油气服务,主要指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产品的行业。为什么近年来这些地方会聚集多家油服企业? 调研发现,省外油服企业来川,主要紧盯四川盆地未来超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增产空间带来的油气服务需求。自然资源部资源评价显示,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达4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最具潜力的盆地,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两地要打造中国“气大庆”,这一潜力正在加速“变现”。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四川盆地天然气近六年年均增产超40亿立方米,2024年产量突破700亿立方米。按照相关规划,到2035年,四川盆地将建成中国第一个千亿级天然气生产基地。因此,从700亿立方米到1000亿立方米,这就是300亿立方米的空间。 当前,油服企业主要围绕西南石油大学落地,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广汉市的油气服务产业集聚初步成势,产值规模超300亿元。三地地缘相接,各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该区域未来油气服务产业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有望形成成都都市圈油服“金三角”,但是目前三地资源还未充分整合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川观智库在三地调研走访,对话政府相关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高校专家近20人,为这块位于成都都市圈东北角的油服“金三角”的进一步整合提出建议,助其释放更大“能量”。金的前景“市场+技术”,吸引多家省外油服企业来川布局 ●天然气持续高位增储,四川盆地油气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初步形成,对油气服务的需求在上升 ●技术驱动增长成为当下国内油气行业发展的关键词,西南石油大学对油服企业的吸引力在增强 油服公司主要依靠油田、油气端作业量“吃饭”,上游积极扩产将带来包括射孔、压裂、测井等业务机会。据自然资源部统计,“十四五”以来,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大幅增加,年均投资规模高达3543亿元,比“十三五”年均投资规模增长约36.0%,2024年我国油气产量首超4亿吨当量,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连续八年增产百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以下简称展望报告),预计2040年前在能源结构中油气占比将维持在50%左右,呈现煤降、油稳、气增、非化石大发展的特点,展望报告认为,天然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支撑定位凸显。油气端开发投入持续增长,这给吃“作业量”这碗饭的油服企业带来相关业务机会。2020年以来,油服行业景气度向好,2020—202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0%,多家机构预测油服行业前景乐观。 对四川而言,四川盆地正在建设中国第一个千亿级天然气生产基地,其油气服务产业也迎来机遇,主要源于市场和技术两个关键因素。 从市场看,四川盆地是常规气、非常规气“双富集”气区,已获天然气探明储量7.5万亿立方米,探明率18.7%,尚属勘探早中阶段,被誉为“最具潜力的天然气勘探开发盆地”。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初步形成,除了新成立的四川省油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还汇聚多家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旗下,有扎根四川盆地的西南油气田公司,还有浙江油田、大庆油田等公司;中国石化方面,除了西南石油局,还有江汉油田、中原油田等公司。其中,总部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连续10年保持产量年均30亿立方米以上快速增长,被业内称为四川最大的油气“甲方”。公开报道显示,规划到2035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将达到800亿立方米。 “从全国来讲,四川天然气开采主体非常多元,天然气增储上产量大,对油气服务的需求随之提升,许多省外油服公司都在向四川调动资源。”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总经理杜丽丽告诉川观智库,基地目前招引落地的150余家企业中,省外企业占三分之二,主要来自陕西、新疆、山东、江苏等油气大省和装备制造大省。与杜丽丽的话形成印证的是,去年普斐特油气工程(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拟投资50亿元,在广安市邻水县布局西部油气装备产业城。 从技术看,技术驱动增长成为当下国内油气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南石油学院院长罗平亚告诉川观智库,当前油气行业正从“资源为王”向“技术为王”转变,创新技术是将资源量转化为可采储量的关键和必要条件。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藏种类多、储层类型多,这就决定了气藏认识难度大,高效开发技术难。比如,去年底新发现的位于巴中市的通南巴气田为典型的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难度大。“非常规气田对油气技术服务要求高,简而言之就是能否把油气从难度大的井里开采出来,其次还要看有无经济性。”杜丽丽表示。 “油气技术服务也是我们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点。”广汉市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川观智库,当前,全国油气装备产业面临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而拓展油气田工程技术服务和智慧油(气)田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可推动广汉油气钻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的复合型模式转型,也可推动油气钻采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升级。 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西南石油大学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油气装备设计理论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对来川油服企业颇具吸引力,省外油服企业在落地选址时多布局在西南石油大学周边的成都市成华区、新都区。比如,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平均每月有5家以上企业入驻;来自山东东营的德仕能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德仕能源)去年将其油气增产技术研究院搬迁至成都市新都区,并注册子公司;此前,捷贝通石油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贝通)也将总部从北京迁至该区。川观智库采访德仕能源、捷贝通等油服企业,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来四川主要看好这里的油气服务市场,落地主要考虑靠近西南石油大学以及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庆钻探)等油气行业龙头。三的现状资源未充分整合,三地竞合关系以“竞”为主 ●虽然西南石油大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油气服务领域科研、人才优势明显,但科技成果的本土转化率还不高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缺乏油气服务产业中试平台 除了产业发展机遇,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广汉市三地在资源上也各有优势。成都市成华区聚集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川庆钻探2家油气行业龙头及其下属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近30个,区内还有成都理工大学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市新都区有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石油类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该大学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油气装备设计理论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获评A+,排名全国第一。而广汉市形成以中国石油川庆钻采院、中国石油川庆安检院和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工程技术研究院“三大院”为技术支撑,以东方电气集团宏华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宝石机械专用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带动,四川精控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业关联配套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三地油服产业产值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看成都市成华区,以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为例,杜丽丽告诉川观智库,2023年基地产值7.4亿元左右,2024年约10.56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再看成都市新都区,截至目前,该区已聚集相关重点企业近200家,其中规上企业3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1家,目前还有其他省外油服企业准备进入。广汉市2024年油气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达180亿元,增速较2023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虽然三地产业发展有机遇有优势,但产业布局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校企地合作也还有提升空间。 多名采访对象向川观智库表示,立足当前三地区域油服产业发展现状,资源还未充分整合,其油服产业竞合关系以“竞”为主。川观智库在三地调研时也了解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平台还未充分搭建。比如,成都市成华区多家油服企业需要西南石油大学的科技成果,但油服企业与学校教师仍以点对点对接为主,缺乏稳定的政校企合作平台。就市场订单而言,三地区域内也有企业表示,与“链主”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以及川庆钻探未能充分对接,本地配套率还有上升空间。在招引省外油服企业落地上,三地也有竞争。 同时,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能力还有待提升。虽然西南石油大学在油气勘探开发等油气服务领域科研、人才优势明显,但科技成果的本土转化率还不高,全链条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尚不健全。2024年,西南石油大学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高达10亿元,但其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还面临瓶颈。“场地受限,园区孵化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关小旭向川观智库表示,园内常年有100多家企业,近年来每年约有10家企业因场地不足不能进入园区孵化,部分企业在外地注册。以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为例,2年多来,吸纳了20家左右的西南石油大学校友企业及师生初创公司。 三地区域内也缺乏油服中试平台,企业产品投入市场较慢。中试平台可以帮助快速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试验产品,提高小试成果到工业化应用的成功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西石大环保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其创始人为西南石油大学教职工,主要产品是气田开采的大型装备类环保产品。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公司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租用普通工业园区厂房进行转化,但5年时间过去,公司产品还未完全投放市场。“如果有油气服务相关的中试平台,我们的成本会减少很多,产品也会比较快地投入市场。”公司负责人罗顺祥说。角的建议找准角色定位,从全省层面引导三地产业统筹布局分工协作 ●成都市成华区用好“链主”资源发展油服总部经济,成都市新都区用好西南石油大学高校资源建孵化中心,德阳广汉市可重点做好产业化配套 ●四川可成立专业团队进行全省调研,形成全省层面的油气产业规划和发展政策 立足未来产业发展,多名采访对象告诉川观智库,可整合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广汉市优势资源,形成相关产业规划,引导三地产业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成都市成华区用好“链主”资源发展油服总部经济,成都市新都区用好西南石油大学高校资源建孵化中心,广汉市可重点做好产业化配套。如此,可组建由“链主”企业牵头的区域产业联盟,以及发挥高校、研究院、行业协会在产业对接、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校企地精准合作、高效配套,将三地联合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油服产业集群。 此外,川观智库了解到,成都市新都区已将油气服务产业纳入全区重点发展产业,去年以来推出系列举措推动产业发展。从产业发展布局上,规划形成“一校两中心、总部+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校”即西南石油大学;“两中心”即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创新中心、新都区油服科创中心;“总部+基地”即淘沙湖油服企业总部和工业东区油服产业生产基地。新年伊始,该区发放了区内首个政策性金融产品“新质贷”1000万元到四川达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账户,助力企业技术创新。 针对科技成果本土转化不足问题,今年以来,成都市新都区与西南石油大学签订多个合作协议,拟围绕环西南石油大学知识经济圈,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招引、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共建科创平台。比如,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方面,拟组织区属国有公司与西南石油大学针对油服企业需求,共同探索油服中试平台建设方向和运营模式,形成既有利于高校科研验证中试,又就近解决区内企业需求、吸引外地油服企业集聚的中试平台。另外,将加快组建科创基金,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聚力科创。 油服中试平台需建设支持。虽然成都市新都区正在筹备建设油服装备共性中试平台,但油服装备共性中试平台建设成本高、耗费大,以一区之力难以搭建。如果省级层面能够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中心,支持油服装备共性中试平台建设,那么在有利于西南石油大学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同时,还可以助力三地油气服务产业发展。 对四川油气及油气服务产业的发展,业内专家还有更高展望。罗平亚表示,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天然气对GDP的拉动率为1∶8.61,即每生产1立方米天然气带动相关产业链对地区GDP的贡献约为8.61元。对“富气”的四川来说,包括油气服务产业在内的油气产业一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发展壮大油气及油气服务产业,四川还可成立专业团队进行全省调研,形成全省层面的油气产业规划和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