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张洪昌 陈宇洋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财经委主任胡忠雄日前主持召开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构建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强省会”行动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A 立足特色优势,筑牢“四梁八柱”
近年来,贵阳贵安围绕工业、数字经济、文体旅、现代服务业、农业等持续发力,为加快构建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立足贵阳贵安自身的特色优势,坚持将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锚定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素,围绕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紧盯制造业、数字产业、种业和旅游业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筑牢贵阳贵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构建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工业的第一动力与核心引擎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升旅游业竞争力,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建强一批产业集群,健全要素保障,不断增强产业韧性和竞争力。一是以“六大产业”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主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六大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现工业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二是做强数字产业。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不断做强云服务“首位产业”、做大数据要素流通产业、做优信创特色产业,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三是夯实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山地高效都市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市场化。聚力发展现代种业,深化科研合作,加快打造全省种业高地,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文化旅游业为牵引,打造更多的新场景、新玩法和新业态,让“流量”变成“留量”,全面激活消费潜能,不断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B 聚合生产要素,建优产业生态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创新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推进创新要素的链式传导与产业生态的网状协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优化配置传统生产要素。坚持土地集约利用,纵深推进新型产业用地、“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对低效用地实施功能转换和容积率弹性调整,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空间拓展。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培养层次、规模结构。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拓宽人才供需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大学生留筑就业创业工作。统筹产业、金融、财政等各方力量,构建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贵阳贵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金融支持产业链升级与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创新驱动新型生产要素。纵深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数据要素流通全链条。加快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探索实践,建立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清单,释放民生领域的脱敏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治理与交易体系建设,激活数据价值,促进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强大动力。高标准打造算力调度平台,创新“算力资源+数据产品”组合交易模式,面向发达地区市场提供数据存储、清洗、标注等全流程服务,推动算力和数据资源集聚贵阳贵安。积极申建数据跨境流动试验示范区,建立企业数据跨境传输“白名单”制度,开发多语种数据处理、跨境数据保险等配套服务,为跨境电商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构建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整合现有产业服务平台,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系统,实现政策精准推送、审批在线联办、供需智能匹配。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引导龙头企业云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接口,提供数字化转型工具包。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专班”服务机制,统筹解决上下游企业的用地、用工、融资等共性难题。整合各产业链上下游的产能、技术、人才等信息资源,为相关企业提供动态供需画像,降低企业交易运营成本。利用反馈机制收集群众与企业意见,形成问题发现、整改、监督闭环,打通跨部门、跨层级服务堵点。
C 壮大市场主体,提升经济能级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所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坚持企业的主导地位,坚持培优育新、招大引强,建好用好高级别平台,抢占产业链高端,推动经济能级跃升。
一是打造龙头企业强脊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更好发挥“顶梁柱”作用。深化重点产业领域国资国企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资产重组和战略整合,奋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团,培育贵阳贵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推动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二是梯度培育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坚持分层施策培育,构建企业成长金字塔,精准匹配政策工具包。聚焦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技术券+创新券”组合支持模式,降低企业研发试错成本。实施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引育力度。加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对初创企业提供首投、首贷、首保的切实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精准投向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建好用好高能级平台。统筹推进各类高能级平台建设,发挥平台先行作用,提升城市经济能级。做强开放平台支撑,进一步发挥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的“桥头堡”作用,提升其通关便利化水平和国际贸易服务能力。加快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建设,打造集研发、孵化、应用于一体的创新高地,强化核心区功能,提升产业承载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高水平创新。
D 培育优质品牌,深化开放创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窗口期,以品牌建设筑牢产业根基,以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能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一是培育优质品牌。培育品牌经济新动能,积极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品牌”良性互动,丰富品牌文化,增强产业活力,提升城市魅力。用好“爽爽贵阳”“中国数谷”两大名片,培育具有全球辨识度的产业品牌。创新品牌传播机制,讲好贵阳贵安故事,不断提升数字品牌与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让贵阳贵安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将城市特色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二是深化开放创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企业行为、产业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愈加合理规范。瞄准产业需求布局创新链,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攻坚引领产业跃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探索“企业出题、部门领题、院校破题”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科创+产业”跨区域协同创新,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科创飞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劲支撑。
(作者张洪昌系贵州财经大学副研究员;陈宇洋系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系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决策科学类项目〔黔科合基础-JC[2024]一般034〕阶段性成果)
(《统筹推进贵阳贵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上一篇:新春出海“忙”里的信心与期待
下一篇:成语什么阵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