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赵楠
初春的达茂草原,草是枯的,风是寒的,河水是冰冻的。但是,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草原,正悄然萌发春意,在乍暖还寒的阳光中,渐渐地迎来新的生机……
达茂旗地处祖国北疆,全旗天然草原面积2378.5万亩,禁牧区面积374.905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2003.635万亩。作为全国、全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县之一,达茂旗坚持“疏”“堵”结合,聚焦“草、畜、人”三个问题,2024年共解决超载牲畜5.8万羊单位,草畜平衡指数下降14个百分点。
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解决“草源”是关键。达茂旗着力从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出发,致力于解决牲畜的“吃饭”问题,积极引导种植高产饲料,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谷草等优质饲草种植45.54万亩,产量在123.3万吨以上,可满足122万羊单位牲畜一年的饲草料需求。南草北饲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饲草料内循环。
达茂旗与草都公司合作建设草畜一体化产业园,现已建成旗级大型饲草料储运中心2处、占地7250余平方米,苏木乡镇中型饲草料配送中心4处、占地4800余平方米,全旗形成“一点对多源、多点对多源”的饲草料供应体系和保畜救灾应急体系,可同时满足20.5万羊单位牲畜的饲料供应。
同时,聚焦轻度、中度退化草原,采取实施围栏封育161万延米;通过“围栏+免耕补播+土壤增肥+管护”措施,实施退化草原修复治理项目1.48万亩;在荒漠化草原探索发展“草光互补”,2024年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3%—5%,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提高10%。
“咩咩咩……”2月20日,在达茂旗西河乡内蒙古共盈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胚胎移植生产的东弗里升和萨福克羊羔顶着圆圆的脑袋,时而低头吃草,时而好奇地看着四周。
“这次胚胎移植很成功,后期我们会将优质的种公羊提供给周边的农户,提高肉羊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肉羊品种改良。”合作社负责人张官蛇信心满满地说。
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抓实草畜平衡,达茂旗探索出一条少养、精养的路子,积极引导牧民“小畜换大畜”,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在乌克忽洞镇打造肉牛产业强镇、在东河村实施千头肉牛养殖项目;有效推动“劣畜换优畜”,并通过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两年三胎,减少了基础母畜存栏量;与中国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科院等10多家科研院校建立稳定合作,挂牌成立肉牛种质资源研究基地、蒙古牛种业创新基地、“牛业科技小院”等科创平台,每年培育高品质肉羊超8万只、肉牛1300头。
在挖掘传统奶制品产业潜力、积极推广乳肉兼用型养殖的同时,达茂旗坚持农牧、文旅、生态一体推进,建成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2处,奶食品加工作坊56个。通过赛马“村超”,促进马产业加快发展,马匹交易量、良驹配种率分别提高23和27个百分点。
联户经营、智慧牧场、托养联结、全国首张“草票”发行……达茂旗坚持以“有解”思维创新“优解”路径,不断在“加”和“减”的不等式里探索有解答案,聚焦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正在为内蒙古解决草原过牧贡献可复制的“达茂经验”。
上一篇:巨野工笔“画”出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