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推荐理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研制我国核潜艇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核潜艇的从无到有、跨越发展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志探“龙宫”一痴翁:黄旭华》生动地讲述了黄旭华的成长故事,以及国之利器核潜艇玉汝于成的研发经历,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这位隐姓埋名30年的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画传》在生动再现黄旭华的钻研精神和奋斗历程的同时,精选黄旭华同志各时期照片,收录于书中,以画传形式展示黄旭华同志的人生经历。
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是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研制出来的。每每与大学生或年轻科研人员交流,黄旭华总希望这种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能够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传承。
黄旭华经常受邀到大学里开讲座。他说自己很喜欢跟年轻人交流,给学生们讲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的故事。
在很多场合,黄旭华都会提到这样一段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也在研制建造核潜艇,本来美国答应给法国反应堆和导弹。
然而,正要安装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美国不再提供相关技术了,法国只好改为建造常规动力潜艇。后来,法国只能自力更生,立足国内,自己研制建造出核潜艇。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大学生们明白,现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不自主创新是不行的。所有国家对高尖端科技的保密都很强,在一些领域人家会对我们技术封锁,即便他们愿意分享给我们一些高尖端技术,要么是代价很高,要么附带各种苛刻条件。况且一旦牵涉国防领域,相关技术基本是不会分享的。
第一,发展科技要立足国内,自主研发,不要依赖外国援助。第二,所有的科研工作创新,都不可能条件完全具备,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克服各种困难,艰苦奋斗。第三,现在所有的科学都不是单独的,都是多学科交叉进行的,要懂得大力协同。第四,一定要有奉献精神,想要升官发财不要到我这个研究所来。
在大学交流时,他会嘱咐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更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人格的人,不要做一个有人形没人性的人”,因为在他看来,“技术越高品德越差的人,对社会危害越大”。
在上海交大120周年校庆演讲时,黄旭华回忆起总体所刚组建时的那段历史,400名职工里有300名是科技人员。一声令下,他们就放弃了上海、北京等工作条件优越的城市,来到荒凉的葫芦岛,一待就是十几年,“在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事业上,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问一起工作的科技人员:“你们这辈子这样干下去,有什么感想?”得到的答案是:“这辈子没有虚度,因为我们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不是一万年,不是一千年,也不是一百年,而是不到十年。”
站在距离黄旭华大约20米远的地方,1995年出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池松恒,内心正经历一次空前的震撼。他听到这位老校友在讲“这些科技人员给自己一辈子的结论是‘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眼前这位站着演讲的老校友,让池松恒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第一次发现“爱国”“献身国防事业”“国家使命”这些宏大的概念,有了最真实的注脚。
黄旭华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核潜艇科研人员,他还希望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身上的宝贵精神,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祖国的国防事业。
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1月10日,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尽管功勋卓著,虽已年逾九十,但黄旭华仍在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深潜”了一辈子。“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
“三无”痴翁
有“中国核潜艇之父”美誉的黄旭华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不过是最近20年的事,国家和人民给予他功勋级的奖励也没超过5年。可在整个20世纪,黄旭华几乎是一个“无名、无怨、无悔”的人。
以前的黄旭华,用作家祖慰的话说,只是一个“赫赫而无名的人”。
1987年第6期的《文汇》月刊刊发了作家祖慰的一篇报告文学,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中描述了一个1949年自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广东客家后裔,为研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隐姓埋名30余年的感人故事。主人公是“我国第二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并被作者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这两个头衔无疑是显赫的,但是这个人在文中没有姓名,当时还不能有姓名,更不用说照片或者影像,只是一个“他”。
这是黄旭华首次以“他”的形式,以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上,由于祖慰先生的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又是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看过的人大都以为这个“他”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因此在社会上产生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除非是核潜艇研制圈内的人,再或者是他的亲人,才会知道这个“他”是谁。而作为阅读过此文的文学爱好者,也仅是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而不会真的去深究这个“他”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他”又是何许人也。
黄旭华的母亲收到了儿子寄给他的这本杂志,母亲曾慎其看了这篇报告文学自然知道这个“赫赫而无名的人”是她的三儿绍强。她把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眼泪时不时夺眶而出,她既为三儿的成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又为三儿所受到的种种委屈和艰辛而心疼不已。
母亲一直坚信他在为国家干大事,因此,当弟妹们因为三哥30余年不回家看望父母,尤其是父亲和二哥逝世都不回家看看而有所抱怨时,母亲就曾再三叮嘱他们:“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他一定有身不由己的原因!”如今,谜底揭开了,三儿果然是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后,渐渐有一些媒体披露和报道黄旭华的姓名,但对于其事迹的描述非常粗略,且大都做了比较严格的脱密处理,因此在社会上的影响有限。
从黄旭华的人生历程来看,花甲之前绝对是隐姓埋名的“无名”人生,古稀之年开始出现了一个研制核潜艇的“他”,但“无名”依旧。为了祖国的安全,黄旭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核潜艇,而一生中最年轻、最辉煌的时间他是默默“无名”的。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自己的老师、同学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甚至自己的女儿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没有人知道黄旭华这个名字的存在,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以为他碌碌无为。
在1994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黄旭华才小有名气。因此,黄旭华的绝大部分人生都是在默默“无名”中度过的。
其实,黄旭华对于做一位“无名”的人是有心理准备的。1958年他赴北京参与核潜艇研制工程时,当时的造船技术研究室支部书记曹磊告诫他三点,让他有思想准备:“首先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得当无名英雄。”因此,当“无名”英雄,是黄旭华心甘情愿的选择。
虽“无名”,亦“无怨”,这是黄旭华的境界。
黄旭华说,研制核潜艇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的理想,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承受压力和委屈是通往成功必备的心理素质。虽“无名”,亦“无怨”,犹“无悔”,这就是黄旭华的胸怀。
不追名逐利、不以位谋私、不居功索禄,是黄旭华的人生信念。黄旭华真诚地对媒体说过,他无怨无悔,即使再来一次,他依然会这么选择。
黄旭华在入党转正时对支部书记说:“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我也会做到。我会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
被众人知晓之后,他对记者说:“所有的名利我都可以不要,所有的困难我都不怕,我只为毛主席那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那是天大的事情,其他事情我都可以忍让,我就是这样思考的。”“现在在我子孙面前,我很自豪、很骄傲!因为我这一生没有虚度。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我无怨无悔。”
上一篇:处理好社会科学大小循环间的关系
下一篇:首届民奥体育旅游大会在沈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