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新闻",它与新闻相比,只是受众不同。
其中信息主要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受众为领导同志和管理人员;新闻面向社会公开发表,受众为人民大众。同一篇材料,如果公开发表在报刊上,就称为新闻,如果刊登在内部简报上,就称为信息。
1,如何撰写信息 (1)首先要收集素材。 信息素材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网络渠道;调研渠道;会议渠道;公文渠道;信访渠道;新闻渠道等。
(2)其次要善于选题。选题要从领导的角度上来研究。
领导活动主要包括调研、决策、控制、落实、反馈等过程。把握了领导活动的规律,就把握了信息工作的脉搏。
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一是关注上级想知道而还不知道且应该知道的题材,决策前提供参谋性、建议性信息;二是决策实施中及时反馈阶段性的落实情况和家长学生教师的反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决策的实施; (3)是工作完成后要认真总结上报工作成效和工作经验,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
信息题材有时需要“小题大作”、以小见大;有时需要“大题小作”,把题材放在全局的背景中来看这件事的意义或影响。选题中要善于比较分析。
比较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纵向、横向的比较中找出其特点,在比较中发现最有价值的信息点。
二、简报是各行政机关之间用来下情上报、上情下达和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一个文种,是信息类公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 它是一种机关文书。
1,简报的格式结构 简报的种类尽管很多,但其结构却不无共同之处,一般都包括报头、标题、正文和报尾四个部分。有些还由编者配加按语,成为五个组成部分。
简报一般都有固定的报头,包括简报的名称、期号、编发单位和发行日期。 (1)简报名称 印在简报第一页上方的正中处,为了醒目起见,字号易大,尽可能用套红印刷。
(2)期号 位置在简报名称的正下方,一般按年度依次排列期号,有的还可以标出累计的总期号。属于 “增刊”的期号,要单独编排,不能与“正刊”期号混编。
(3)编发单位,应标明全称,位置在期号的左下方。 (4)发行日期,以领导签发日期为准,应标明具体的年、月、日,位置在期号的右下方。
报头部分与标题和正文之间,一般都用一条粗线拦开。有些简报根据需要,还应标明密级,如 “内部参阅”、“秘密”、“机密”、“绝密”等,位置在简报名称的左上方。
报尾部分应包括简报的报、送、发单位。报,指简报呈报的上级单位,送,指简报送往的同级单位或不相隶属的单位,发,指简报发放的下级单位。
如果简报的报、送、发单位是固定的,而又要临时增加发放单位,一般还应注明 “本期增发***(单位)”。报尾还应包括本期简报的印刷份数,以便于管理、查对。
报尾部分印在简报末页的下端。 2、简报的写作要求 (1)抓准问题,有的放矢。
简报应该围绕本单位的实际,反映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新鲜、最为群众关心、最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一是围绕领导决策,抓 “超前型”问题。
(2)材料准确,内容真实。简报作为加强领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内容必须保证绝对真实、准确。
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简报一是要准确。
不允许对那些心理活动、环境、气氛等无形的事实搞 “合理想象”。 (3)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简报的写作必须注意做到简短、明快,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清楚必须说明的问题。一是注意主题集中,一稿一事,不贪大求全。
(4)讲究时效,反映迅速。简报是单位领导对一些问题做出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也是单位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简报的功能,决定了简报的编者必须讲求时效。 (5)内容实在,不空洞。
简报的写作既不同于文字作品,也不同于评论文章。 三,信息和简报的区别 1,信息的一般写法:在安排信息结构时,应该把最重要的,最新鲜,最需要了解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地以简练的文字叙述主要事实,表达重要观点,然后按照事实材料的重要程度,轻重,及先后有序排列。
也就是先讲概述,再讲细节:先讲主体,再讲陪衬,先讲过程。 写信息要注意先写事因,事因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最详细报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以及落实的情况以及信息通报是的状况和结果。 2,简报一般要求内容要简要。
文字要简练,简报的篇幅一般较短,一般是几十字,最多不超过1000左右。 简报可分综合性简报,专题简报,会议简报和内参性简报。
3,现在写信息基本是以简报的形式的,因为写信息比较复杂。 4,如果说简报和信息有所不同的话,简报是信息的载体,简报是信息的集中,一期简报可以刊发一条信息,也可以刊发若干条信息。
或者可以说, 5,简报是更加全面和条理化的信息。 总之,“新、准、简、快、全”是简报和信息的共有特征,这也就是我认为简报和信息相同的原因。
6。简报是正式文件,信息不是, 7,用简报是可以公开的,用信息不能公开,只能内部了解的,在行政机构,信息一般是提供给上级部门参考用的 ,强调一点,简报是正式的文件,因此是公开的。
简报可长可短。 信息不是正式文件,因而一般是不公开发布的,信息的内容一般是简短的。
把情况说明即可,不要。
信息简报就是一种不列入正式公文的公文,一般有红头《某某工作或者单位简报(或信息)》。信息一般是向上级反馈,简报一般反馈兼指导下边的工作,当然也有的信息向下级发放的。但是一般上报的信息要注意口气上的谦虚。
你可以根据通知内容,题目写为:某某单位积极开展什么工作,或对什么工作作出部署,总之按通知内容定。然后,把通知内容写为正文,但信息简报一般较为简短,不超过千八百字。所以如果通知较长的话,就要删减,保留大题目,各段内容压缩下。如;为了什么什么,某某单位于何时下发通知,就什么工作作出部署(如果是上报的就要写做出安排)
一、
二、
大体就是这些吧。没看见通知就等于隔山打老牛啊
信息简报编写是办公室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也是办公室“以文辅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简报的最大特征,就是形式上的简洁性、内容上的实在性、功能上的实用性。它的编写(包括采集、加工、编写、印制、报送等)工作也有着“真实、适用,简明、准确,及时、迅速”及“新、实、短,小、快、灵”等特点和要求。笔者曾在基层办公室从事或接触过多年的信息简报编写工作,深感兹事虽“小”,然司之不易,做好更难。可以说,它是做好办公室的“入门之作”和文秘人员写作修成“正果”的“必由之路”,也确实是提高文秘人员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试结合工作实践,就其编写的几个要领和注意事项谈点粗浅看法。
一、明确编写宗旨
“小信息、大文章”,“小信息、大作用”。信息简报虽“小”,但却有着“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三秋”的功效。它主要是用以反映新情况、新动态,提出新问题、新做法,交流新经验、新成效等,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和推动工作服务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起着辅助领导决策、协助领导管理、促进部门交流、指导基层实践、推动全局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其编写工作要紧紧围绕大(大事)、要(要事)、新(新情况、新问题、新做法、新成效)、急(突发性公共事件)、难(难事)、疑(苗头性、倾
向性)、内(不宜公开报道,但需引起领导重视及关注的问题)等来进行,在思想内容上要保持前瞻性、预见性、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加工编写上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穿鞋、不戴帽;“一事一议”,直陈其事,不绕弯子、不兜圈子;语句凝炼,文从字顺,不疲软、不含糊。要做到“去同”(去除人云亦云部分)、存异(保留与众不同的内容,突出事实特色特点)、“不讲理”(不空发议论),坚持“五快”(快采、快编、快签、快印、快发)、“五不”(不迟报、不瞒报、不误报、不乱报、不漏报)制度。同时,还要遵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特、特中选精”等宗旨和原则。
二、熟悉采编渠道
一般来讲,基层单位信息简报的收集采编工作有以下几种常用渠道或办法。
一是定期收集。在本地、本行业和系统有关单位设立固定的信息网络(主要是建立相对固定的电脑传输网络和定向信息员信息报送制度及联席会议制度等,实行定期、定向、定性的互动交流)。
二是预约采编。即围绕一个时期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重点及本地贯彻实施的意见,提前给基层信息员出题目、拟观点、定要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编写上报。
三是热点跟踪。围绕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重心以及重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及时予以捕捉、跟进、了解、采编。
四是重点“求索”。对综合性强、工作性质比较重要、“敏感”的部门或单位,采取经常走访、联系和沟通、询问的办法,从中索取更多的信息点、信息源、信息“面”。
五是观察捕捉。随时留心观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动态动向,悉心体会身边的社情民意,及时从中获取有利用价值的各类动态、动向性信息。六是综合处理。即通过对相关会议、文件材料、领导讲话等的分析、判断、提炼,从信息简报工作的角度予加工整理,形成富有特色的信息。这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便捷方法。此外,还有阅读收听法、交换法、共享法、委托法、预测法、数据分析法以及上下延伸法、左右拓展法、内外挖掘法等等。
读书简报其实就是一个简短的概括的读后感,一本书的读后感可能要800字左右,但是读书简报就是800字左右会写出一段时间内,读过的4,5本书的一些简单感想,或者说是思想回报,也可以说是对先前指定的某一读书计划的反馈 例如: 五一期间读书简报 两周都没有在这里写过什么了,实在是陷在书堆里。
好不容易有个假期,总得读一些自己的东西,要不然就赶不上自定义的读书计划了。 《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威亚尔达编的论文集子,也是比较政治系列中的一个东西。
知道了不少新鲜事和历史掌故,当然该书总的基调还是——历史、传统、文化,而不是当代人的选择塑造了现实制度及国内政治现实。 尤其是讲拉美和俄罗斯的部分,两地现实政体与其宪法缔造者、革命领导者的设想的任何不同点都被学者用天主教和斯拉夫传统来解释。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什么东西都追述到很久以前的说法,一是“源于什么”和“等于什么”是不同的两种现象,二是历史停滞或循环、现状永远合理以至于制度创新与借鉴不可行的隐喻味道太重,三是难以解释某些已经发生的实质性变化。 当然,如果考虑到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千差万别,而共同的理解也可能只是某种宣传的话,则这种解释更难以为继。
《直面全球化》,弗里德曼的旧作,一份翔实的全球化现状报告。记者写的东西总是非常好看,特色的言论与人物,新鲜的场景与故事,以及对南北差距和美国对全球化主导权的清醒认识。
作为一般的普及性读物,还是蛮优秀的。深入不够,但也不能指望记者作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国家的变位权力行为和联系权力行为的区分。
《法治和民主迷信》,潘维老师写的文集,普及性的内容占了一大半。重点是反对民主迷信,强调“咨询型法治”应该成为政改方向。
很多观点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不是很可行,而把整个中国变成一个放大版的香港或者新加坡的政改则似乎更加遥远。也许是对民主迷信的矫枉过正,反正我自己对以法治本身为目的的政治不抱信心,也对中国传统对一个理性政治行为体偏好的巨大决定性塑造作用深表怀疑。
《利维坦》,霍布斯的东西,读后颇具不爽。 一开始走经验主义路线,对人的行为和认识进行归类和模式化——建立微观基础,此后从中引出人与人之间无止境的战争状态,继而引出所谓和平的重要性——利维坦诞生,超大主权的国家出现。
关键的是,这个国家一出现,就不再需要微观个人了——除了讲某个个人对国家的不服从就是对和平的威胁、对集体协议的违背之类的。 霍布斯试图用政治哲学告诉我们,如何与国家相处,但此后的历史给了我们另一种与之相处的方式。
书中也有大段的圣经相关内容,看得自己挺自卑的。 《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
强人阿,近代史和中古史的造诣颇深,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自由与民主的巨大不同,详细介绍了英国、美国政治制度形成的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政治哲学含义。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以自由而不是其他东西为其信仰。
当然书生气很重,不停的强调良知、上帝等等,让我这般马基雅维里的信徒看的道德上很愧疚,可转念一想,现实还是站在我们一边。 《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斯宾塞著,通过对英国时政的一些评论,阐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对当时自由党人借助国家权力扩大福利的政策进行了批评。
斯宾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其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一种强弱分明的追求,认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人的进化。他的文章也同样如此,对福利政策、教育政策都坚持最低限度的政府参与和管制,隐隐约约的有今天保守主义者的味道。
简 报第一期区工、青、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4月10日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会议精神,4月9日,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联合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区委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挂点工、青、妇领导何斌、王玲、孙桂萍以及区指导检查组组长罗来荣等领导出席会议。
动员大会后,区总工会、区团委、区妇联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发了《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区工、青、妇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组长石霞在动员讲话中强调:一是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推动群团工作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重要的是要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对黄石港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群团部门全年工作、区委中心工作相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有机衔接,前后呼应,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三是强化学习实践活动保障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达到提高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动员大会后,群团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动员大会的召开表明了区工、青、妇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坚强决心,给广大党员干部鼓足了干劲,为突出群团特色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体育比赛简报(体育新闻简报)
下一篇:高速公路信息报道(国道省道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