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郑板桥正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收到老家务农的弟弟郑墨的一封信。老弟兄俩经常通信,然而这一次非同寻常。原来弟弟想通过哥哥出面,到当地县令那儿说说情。这一下子弄得郑板桥很不自在!这郑墨粗识文墨,原也不是个好惹是生非的之徒,只是这次明显受到欺负!原来,郑家和邻居的房屋有共同的一堵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出来干预,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掉。其实,这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这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双方都难免请人说情!郑墨自然想到自己做官的哥哥 便写了这封信!想来有契约,加上哥哥说情,官官相护么!这官司肯定是必赢无疑的!郑板桥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息事宁人的信!还寄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吃亏是福!还另附了一首打油诗!
千里告状为一墙,
让他一墙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何处去找秦始皇?”
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想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那邻居也被郑氏兄弟的表示也不再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依旧共用一堵墙!这在当时一直传为佳话!
郑板桥的意思无非就是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值得相争!像长城这样宏伟的工程!秦始皇死后尚是不能拥有!将国比家也如此!人赤条条来到这世上又赤条条的归复黄土!争来争去没任何意思!还要惊动官府!伤财伤和气!~
一、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二、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三、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
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
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四、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
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五、郑板桥的宽厚 郑板桥作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
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六、入骨的温情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
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
不管他的什么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七、耿介的操守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
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
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
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
可以体会得也。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
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大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八、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
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
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
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拄石干霄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等.有《板桥文集》.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郑板桥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因此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从此,郑板桥回乡已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1、郑板桥印章 他用印章,提醒自己勿忘故乡。
郑板桥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生于江苏兴化(当时归属扬州),因此,他有一印章是“扬州兴化天”,以此提醒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故乡。他还有一方印,叫做“雪婆婆同日生”,板桥自述当地民俗以十月二十五日为雪婆婆生日,他于这一天出生,故有此印。
求学期间,明代艺术大师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山人)是郑板桥崇拜的偶像,板桥赞其书画“翰墨馨香,笔势惊人,如狂风,如云朵,如银河,如烟霞,变化万端,美不可言。”板桥还称徐渭“才高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屈之气,所以不谋而合”。
崇拜之极,板桥请治印高手吴于河刻一印:“青藤门下牛马走”,意即愿在徐渭门下执仆役之礼,心甘情愿为其效劳。郑板桥是康熙时期的秀才,雍正王朝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因此他就有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
2、板桥智售过期扇 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
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
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
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3、板桥妙语斥小偷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只,兰花一盆。
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
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
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
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
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4、开仓放粮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恰逢潍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灾荒,百姓卖儿鬻女,四处逃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郑板桥到任后,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考察灾情。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郑板桥寝食难安,于是接连上书朝廷,要求开仓赈济,以救百姓于水火。
有些富户巨贾又趁火打劫,囤积居奇,高价售粮,致使“斗粟值钱千百”。朝廷对上奏迟迟不复,在万般无奈中,郑板桥冒着丢官和杀头的危险,决定开仓赈济,让百姓持券借贷。
郑板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县丞和典吏,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私自开仓犯刀剐之罪,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还是等上面批示下来后再做打算为好。
板桥听了生气地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 5、郑板桥之暖老温贫 郑板桥出世以后,祖辈富有家业已渐衰败。
虽有田产,也雇过佃户、女佃等人,但家中生活也比较清贫。板桥在《七歌》中追忆自己童年“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抵触”,便是当时窘迫生活的写照。
乾隆七年,奋斗半生的板桥终被派往山东范县任职。虽说官职仅七品,毕竟薪俸固定,不再靠卖字画和授私塾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
过了数年,板桥将积蓄的俸钱让堂弟带回,后来怕他开支不当,就专门写家书一封,叮嘱堂弟将钱“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亲朋故友、旧日同学。 “其余邻里乡党,相赒(zhōu)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还有一次,板桥得知家中新置田地秋收达五百斛(约合二百五十石),专门写信告知家中:“天寒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家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因此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已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畅乏扳何殖蛊帮坍爆开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回答者:njflsth - 门吏 二级 8-30 17:32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郑板桥的故事有好多:如难得糊涂、板桥教子等.这里先来个幽默小故事:郑板桥辞官回家后,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在一月黑风大雨密的夜里.天冷,郑板桥辗转不眠,有一小偷光顾.他想:如果我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想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心里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可见,郑板桥辞官后,贫困潦倒的生活.。
一、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二、郑板桥夫人的“人各有体!” 清代郑板桥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 夫人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
三、郑板桥嫁女儿 板桥嫁女儿,嫁得别创一格,嫁得爽快利落;不比时下婚姻,讨价还价,有辱婚姻的神圣。“板桥有女,颇传父学。”
当女儿大到可以嫁人的时候,板桥说:“吾携汝至一好去处。”板桥把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的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
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而嫁女大典,也就此告成了。 四、郑板桥的小处不可随便 郑板桥的字很值钱,书童经常把他草稿偷出去,裱褙后卖钱。
有一回郑板桥故意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他想这回不会被拿去卖钱。过几天,郑板桥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他的这幅字,但内容已被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五、郑板桥的宽厚 郑板桥作官时,他的弟弟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
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六、入骨的温情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
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
不管他的什么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七、耿介的操守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
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
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
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
可以体会得也。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
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大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八、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全活者甚多。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
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
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
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
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如下:郑板桥辞官回家后,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在一月黑风大雨密的夜里.天冷,郑板桥辗转不眠,有一小偷光顾.他想:如果我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想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心里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可见,郑板桥辞官后,贫困潦倒的生活。
六世同堂进士之家 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有位进士叫谢启祚,广东人,九十八岁时参加第一次乡试,直至乾隆51年才中举。
在鹿鸣宴上,谢与十二岁的中举童子同席,前去祝贺的巡抚大人见此情景,当场挥毫题诗两句“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这两句诗很快传开,成为一时的趣闻,次年谢进京会试得中,授国子监司业。乾隆八十大寿他以在京官员身份贺寿,乾隆见他百岁高龄如此潇洒,特加恩,晋为鸿胪寺卿,并赐诗匾。
这时他的家眷中先后已有两妻两妾,男儿二十三人,女儿十二人,孙子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还有玄孙二人,是六世同堂之家了。 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继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使积弱的未明王朝能有一些起色。
所以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考试,是第一次由他亲自选才,因而特别注重。
殿试阅卷后,阅卷大臣将精心挑选的前三十六名的卷子呈上,他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真才,就将前三十六名进士的姓名抄下,作成阄,放入罐内,用金筷子去挟,挟出的第一个是刘若宰,他不放心放回去重挟,如是者三,所得的都是刘若宰,他以为这是天意,逐定刘为状元。 状元外交家 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状元洪钧,是个外交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与外国人打交道,他的私人生活又与当时名妓赛金花连在一起。
所以其名气是和外交、洋人、才华、风流交织成一体的。洪钧曾任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
光绪登基后,器重他的才学,晋升内阁学士。这期间其母病故,回家服丧,按例应当三年,但由于外交的急需,三月便返朝,受命为德、俄、奥、荷四国特命公使。
在服丧时洪结识了红遍苏州的名妓赛金花,两人初会便情意绸缪,不久便结连理。洪接到出使的密令后,便携新婚妻子赴任,洪精通德、俄文,才华出人,再加上高贵典雅的赛金花做点缀,那些外交界的老手几乎都为之惊叹、折服,尽管赛金花比洪小三十二岁,但二人感情很好,可是好景不长,在洪回国后的第三年,就一病不起,将年仅二十四岁的赛金花留在了人间。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刘墉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是极具传奇的人物,关于他与乾隆皇帝之间的故事可谓路人皆知。是科,本拟刘墉为状元,乾隆皇帝见其名为"墉"说:状元怎能用"墉"碌之人,我要当面看看。
殿试时一看刘墉,便 有几分不喜,想当面难他下,让刘以自身为题,吟诗一首,刘看出圣意,随口呤道: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未到扬州之前,先住在苏州。他在苏州城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
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家画寓,画寓的主人名叫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标榜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
那意思是说,他画得如同真梅花一样。 郑板桥自从来到苏州,画些竹子,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
这梅花是吕子敬善画的,郑板桥自谓不如,所以藏拙。平时,若有人要郑板桥画幅梅花,郑板桥总是谦虚地笑道:“我画的梅花比吕先生差远了。
走吧,我领你找吕先生求画去!” 郑板桥真的领着买画者,到桃花巷西头找到吕子敬,让他卖张梅花图,得些散碎银子来养家糊口。吕子敬是个落第秀才,拖着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颇为艰难。
他画梅遵循写实的手法,画得栩栩如生,每个花瓣都活灵活现。郑板桥总是当着众人高度评价吕子敬的画,赞扬道:“吕先生画的梅花,我再学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画到这个程度。”
有个回家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鉴赏力很强,看到郑板桥的书法和画都是极致之品,便出了一个《梅花幽谷独自香》的画题,出五十两银子的高价,亲自来到郑板桥的画寓,求郑板桥画。郑板桥推辞说:“尚书大人呀,说到画梅,还是吕子敬先生画得好。
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能值五十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值五两银子!” 老尚书听了以后,就拿着银子去求吕子敬了。 日子是一天天打着飞脚过去的。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要迁移到扬州去了。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他送行。
文人送别,都要作词写诗相赠。画友分别,当然是要以丹青相送了。
这次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 郑板桥展纸挥笔,笔走侧锋,由深入浅,画出了苍苍点点带有飞白的梅花主干。
画花朵时,用墨浓淡相宜,有轻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点出,等水分未干时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渗化。这样画出来的梅花酣畅淋漓,笔法流动,神采飞扬。
再看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吕子敬看了郑板桥画的梅花,惊得张开的嘴好一阵子没有合上。
他愣了半天,才嗫嚅着说:“郑兄有如此高超的画梅技艺,何不早早教我?” “怕吕兄谦让,再不肯作梅花图,画酬就会少收许多。”郑板桥平静地说。
到了这时候,吕子敬才恍然大悟,感激地说:“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 44 回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