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冶高峰:华为“常变”密码,解锁企业“长青”能力
创始人
2025-07-24 07:39:40
0

来源:总裁读书会

作者:高峰,欧冶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

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本文为作者4月1日在“美好生活、书香中国”城市行长沙站关于《常变与长青》一书的领读内容。

我是欧冶半导体的联合创始人高峰非常高兴参加总裁读书会的活动,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

为什么分享这本书

我在华为有着很长的一段职业生涯,并且十分幸运地与《常变与长青》(《常变与长青通过变革构建华为组织级能力的简称一书的作者郭平总共事多年,他一直是我敬重的老领导,我们有着许多共同经历。前段时间,郭总特意来电邀请我来谈谈读这本书的感想,这让我深感荣幸,满心欢喜

刚才张景安部长提到,当你读到一本好书,总会有一种想要与人分享的冲动,确实如此。通过分享和讨论,我们能够对一本书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张部长刚才提出的议题非常精彩,让我听得入了迷。“伟大到底能不能被计划?”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深思。我想,有些伟大或许是可以被计划的,比如曼哈顿计划、“两弹一星”计划这些伟大的工程,它们都是精心规划、逐步实施的结果。但也有一些伟大,比如OpenAI这样的底层创新,往往是难以被计划的,更多的是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和追求。所以我一直觉得,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和角色。

《常变与长青》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做好企业。其中也涉及了很多关于规划和计划的内容。我想,这本书或许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创造出伟大,但它无疑能提升我们迈向伟大的概率。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完成,便脱离作者独立存在。”今天讲这本书并非官方解读,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下便是我个人的理解与体会。

华为发展的“四重奏

这本书定价98元,我真心觉得超值。它凝结着华为近40年管理实践的精华,背后是几百亿的投入,以及20万人几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全是管理变革方面的宝贵经验。书虽不到20万字,可字字珠玑,是长期经验沉淀的浓缩精华,远非单纯的理论总结,更多是从实践中间缔结出来的浓缩精华。

那这20万字究竟讲了啥,又该怎样去理解?在我看来,整体采用的就是案例教学法。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既有管理科学作为支撑,更离不开社会实践。而案例教学,无疑是管理实践的最佳教学方式。这本书通过讲述华为这个企业从零起步,逐步迈向世界级企业的历程,将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思考,总结出来

说起本书的内容,我觉得它就像一部精妙绝伦的交响曲,由4个各具特色的“乐章”巧妙组合而成。第一乐章从历史维度回溯华为发展脉络;第二乐章以哲学视角剖析管理体系构建;第三乐章聚焦变革规划,提供战略指引;最后一乐章围绕领导变革,阐述实践要点,助力企业迈向卓越。以下我重点讲讲几个方面:

01

华为发展史是一部变革史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约6-8万字,完整地呈现了华为的发展历程。大家都知道,华为并没有所谓的官方历史记载。大家想高效、全面地了解华为这近40年的风云变幻,这本书的第一章绝对是不二之选。

这一章节不仅详细讲述了华为从零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成长起来的业务发展史,还深入剖析了华为管理体系的构筑历程。二者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读过不少企业类书籍,或侧重业务战略与成长路径的阐述,或专注于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剖析,但像这本书将业务与管理这两面“合二为一”地讲述历史,并浓缩在一个章节里,实在难得,相信大家读来定会收获满满。

华为自1987年成立至今,已走过近40年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可概括

为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从单一产品到多产品,从国内到海外,从单一产业到多产业,大概是这样发展经历。

第一阶段:创业破茧期。

第一阶段1987-1997年,从零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将规模做到了40多亿。此时中国通信市场正蓬勃兴起,1980年全国仅有200万电话用户,到2010年这一数字便飙升至10亿,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为华为崛起提供了肥沃土壤。

华为创业之初,并没有自己的产品,只是一家代理商,主要代理香港鸿年的小交换机。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香港鸿年被收购,华为瞬间面临无货可卖的困境。

对困境,华为别无选择,被迫踏上自主研发之路郭平总临危受命,成为华为第一代自研产品——HJD48模拟小交换机的研发负责人。需说明的是,这款产品并非如今常见的大型交换机,而是几十门的小交换机,主要应用于酒店、工厂等多路电话需求场景,承担小型交换功能。

华为以此为起点,逐步研发出千门机、万门机,最终成功跻身局用机领域。起初,华为的产品竞争力较弱,而当时中国电信市场发展迅猛、需求旺盛,做交换机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国外厂商占据主导,各运营商采购部甚至要在它们门口排队等货,如同现在买茅台需指标一般。

由于国外厂商精力有限,难以覆盖农村市场华为便抓住契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时华为技术水平有限,创新多为微创新。比如针对农村老鼠多的问题,在交换机上加装防鼠网;考虑到农村电压不稳定,就在电压波动冗余方面下功夫。正是这些围绕边缘需求的创新,加上市场人员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让华为得以迅速发展。

到了1997年,经过十年左右发展时间,华为从0开始成长到了40亿的销售规模,但在这个阶段,华为基本没有成熟的流程和管理体系,主要依靠企业家基于对社会和企业的洞察与思考来推动发展。

不过,这十年里,管理体系方面也发生了极具意义的事,书中着重讲述了市场部大辞职事件。当时,所有市场部各办事处主任及市场部总裁,都要同时提交述职报告和辞职报告,接受公司重新选择。

华为早期,代表处负责人个个能力出众,能搞定客户、拿下订单,支撑着公司发展到几十亿规模。但这种过度依赖个人能力的模式,能否支撑企业长久发展,风险极大。此前,曾有家电企业因销售副总带领约200个销售骨干集体跳槽,导致销售网络瞬间崩塌的事件。所以,企业必须将能力构建在组织之上,而非依赖关键个人,这对于企业基业常青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华为此举并非不信任个人,而是要打造一个具备长期发展能力的组织,他们将市场部大辞职、重新选择上岗形容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在此期间,华为在市场侧总结出了立体型的客户关系。做企业的朋友都清楚客户关系的重要性,而任总首次系统总结了立体型客户关系,它涵盖组织客户关系、关键客户关系和普遍客户关系,让企业与客户形成多层面、立体化的连接

这一阶段,华为在管理体制上引入了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管理体系,相信做企业的朋友对此都有一定了解。华为前十年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华为基本法”。华为是个学习型组织,尤其擅长复盘与总结,基本法对华为头十年在哲学、理念、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但仅有这些,企业难以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像建房子,有了设计蓝图,还得有具体的施工方案和执行步骤而这也预示着华为发展将开启另一个精彩篇章

第二阶段:市场拓疆期

接下来要说的,1998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这是华为发展的第二阶段。在此期间,华为发展势头迅猛,成功实现了从单产品向多产品的跨越,业务版图也从国内大步拓展至海外。

不过,华为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全球IT泡沫破灭,全球运营商纷纷暂停设备采购。对于华为这种设备供应商而言,客户采购的停滞带来了巨大冲击。2002年,华为业务遭遇了历史上首次负增长。

在这一发展阶段,华为真正开启了构建流程型组织新征程。过去,华为研发产品,像郭平总最初负责的48门小交换机,往往是凭借有能力的研发人员灵光一闪,组织一帮人,靠人拉肩扛把产品做出来。有的产品大获成功,有的则不尽如人意。

如何让成功经验得以复制,让伟大不再依赖偶然?华为找到的答案是向IBM学习。1997年,任总带领一众高管前往美国取经,向IBM学习先进经验。真正引入的大变革是IPD(集成产品开发)变革,它改变了研发流程,让产品研发不再依赖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能够系统性地制造出契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此后,华为又开展了ISC(集成供应链)变革,优化供应链的高效运作,让产品能够更顺畅地到达客户手中。

在管理体系方面,华为引进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包括AT、ST、EMT等。AT是每个部门设立的行政管理团队,采用委员会制,部门内与人相关的事务,如人员任用、激励等,都要通过投票决定,这是一种民主型决策机制,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ST是办公会议,实行“首长负责制”,部门行政长官拥有最终决策权,主要负责决定重要业务事项。通过AT和ST的分层设置,每个部门都拥有了更科学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此外,华为还设立了跨部门跨流程委员会,沿着流程管理,并正式建立起EMT这一公司级管理团队的运作机制。

华为为何如此重视管理体系建设?任总曾说过一番深刻的话:在通信设备业务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产品标准化程度极高,这意味着规模小就难以生存,但规模大若管理跟不上,同样会走向灭亡。从逻辑上讲,从事这个行业和业务,就必须重视管理体系建设。所以,在这一阶段,华为从40亿规模迈向400亿规模的过程中,开始高度重视流程化和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三阶段:管理革新期

2006年至2013年,是华为发展极为迅猛的时期,也是华为迈向世界级企业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华为收入成功突破2000亿元大关,而且在2005年,海外收入就已首次超越国内,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在这个阶段,华为围绕从线索到回款,对销售和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变革。其中包括Market to Lead(从市场到线索)的变革,以及IF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和DSTE(战略到执行)等。之所以在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SC(集成供应链)变革相对成熟后,才逐步推进这些变革,是因为市场变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布局、稳步推进。

当时,推动财经领域的变革迫在眉睫。华为的合同情况十分复杂,以无线业务为例,常常涉及上千个站点的交付。大家在路上看到的那些天线,有的安装在高楼楼顶,有的伪装在类似树木的铁塔上,配备天线和电源后接入网络。海外有些项目,华为最初报价时,按平均每个站点安装成本1000美金计算,1000个站点乘以平均成本就报出了价格合同签订后交付时才发现,有的站点位于珠穆朗玛峰山腰,物资只能用直升机运输,仅直升机飞行一趟的费用就远超1000美金,合同执行困难重重。

有一段时间华为在东南亚的业务对钢铁的需求量极大。由于当地高楼较少,为确保通信畅通,天线需放置在高处,只能搭建铁塔。当时华为的用铁量甚至影响了当地铁期货市场价格。为了搭建铁塔,我们有时从欧洲采购铁塔,先用飞机空运到深圳,再马上转运至东南亚某国。这种缺乏计划性的做法,导致成本大幅飙升。

正因如此,在这一阶段,华为对整个流程运营和管理体系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梳理与优化,为后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第四阶段:生态领航期

2014年之后,华为进入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到了2024年,华为收入达到巅峰,突破8000亿,真正成为产业领者。这一阶段,华为变革聚焦数字化,产业也从单一迈向多元。其实,这一产业转变早在2009年就已萌芽,在郭平总领导下,我深度参与其中。

当时,全球通讯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金,华为2009年左右收入已达300多亿美金。如何持续成长,冲击全球1000亿美金收入目标?任总指出,仅靠单一市场难以实现,通信设备全球市场的容量终究有限。

为探寻答案,我协助郭总进行了长时间的梳理与分析。最终,从2011、2012年起,华为成立三大业务集团,即运营商网络业务集团、企业业务集团、消费者业务集团。依托统一的ICT技术底座,满足消费者和运营商等不同客户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拓展了业务发展空间

业务形态发生变化后,华为在管理上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天地树”模型便是典型代表。这一极具特色且高效的管理架构,为华为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所谓“天”,就是在统一价值观的指引下实行中央集权(例如IT、账务、审计的中央集权),同时给予三个业务集团充分授权,使其能针对特定客户群体实现良好发展。此时,放权与集权需平衡,通过集中IT、账务和审计等职能,实现强干强枝,为地方授权提供保障。

“地”则是统一诺亚方舟实验室技术平台,统筹供应链、行政、人力资源等服务,为不同业务集团提供全面且高效的共享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

“树”,则寓意着各业务集团如同树上繁茂的枝干。在“天”的指引和“地”的支撑下,企业业务集团、消费者业务集团等能针对特定客户群体,自主开展业务、灵活创新发展,形成了既统一协调又充满活力的管理格局。以上,便是我对华为公司发展四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管理体系关键举措的简要梳理。

02

构建企业无生命的管理体系

任总曾给所有高管布置过一篇命题作文,要求现场完成、当场交卷,题目是“无为而治”。大家或许会心生疑惑:企业高管们每日都忙得脚不沾地,勤奋又敬业,为何要探讨“无为而治”呢?

其实,“无为而治”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无生命的管理体系,它能够超越人的生命周期,如同长江水在两岸的规制下滚滚东流,此时方能体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所蕴含的深意。

下面分享一个华为的案例。华为以前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所。印度软件人才资源丰富,华为在当地开展了诸多软件业务合作。然而,印度有个特殊情况,上世纪90年代,每年9月至次年2月,美国人会大肆抢夺印度技术人才,为这些人发放技术签证。这就导致每年2月之后,印度软件公司会出现大量人员离职,离职率高达40%-50%。

但令人惊奇的是,即便面临如此高的人员流失率,印度软件公司交付的软件质量却依旧出色。华为深入探究后发现,印度软件行业在整个软件流程上构建了一套不强烈依赖个人的体制,有效降低了对个人能力的依赖。这让我们意识到,在企业发展中,战略方向固然重要,但流程、组织以及IT系统同样关键如何将这些要素沉淀下来,构建无生命的管理体系,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那么,该如何规划变革,变革的起点又在哪里呢?常言道,变革的起点是规划,可规划的起点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业务模式。规划变革绝非找到一本所谓的“管理圣经”就可以照本宣科地实施。

企业的业务就如同生产力,管理体系则好似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在思考企业管理体系时,必须先把自身的业务模式琢磨透彻。就像华为在进行第一个变革——IPD变革时,IBM一开始讨论应该怎么做,而是和高层一起探讨华为的业务模式是什么。

起初,华为高层觉得被人称自己是量产模式很受打击,毕竟华为一直以创新公司自居。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华为客户集中,产品高度标准化,客户需要的是稳定、持续、高质量且海量的交付,靠个人英雄式的创新显然行不通,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流程和高度纪律性的员工。只有想清楚业务模式,才能构建与之匹配的管理体系。

很多人问我腾讯和华为有何不同,腾讯能否套用华为的流程,对于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思考吧。

03

变革中绽放领导力

变革的领导力,无疑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课题。毕竟,任何变革若缺乏强大领导力引领,都极难走向成功。下面我将其核心要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这是企业领导人必备的品质,正如书中引用《战争论》所言:“伟大的将军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在变革的征程中,前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往往是未知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此时,变革领导力的核心便体现为领导人的决心,能否凭借坚定的意志带领大家勇往直前,冲破重重迷雾。

其二,精准把控变革节奏。节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如康梁变法中的百日维新,在一百天的时间里发布了两百多道指令,如此急功近利,结果可想而知。在整个变革过程中,合理控制节奏至关重要。

任总曾与我们分享,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仅规划了变革蓝图,更亲自领导了变革。他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战略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如同油门,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时,多强调改革开放,为发展增添动力;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则如同刹车,当变革出现偏差时,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变革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步推进。

其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人是变革中的关键变量,在变革过程中,做好沟通工作、兼顾各方利益至关重要。尤其要在增量部分进行改革,尽量避免触动存量利益,这是变革领导力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这本书篇幅虽不长,却内涵深厚,值得大家细细品读。而且,结合大家的管理实践,常读常新,能不断焕发出新的价值。书里不少案例我都有幸亲身参与,阅读时倍感亲切,往昔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

结语:唯有常变,基业方能长青

对于公司而言,生产力是一个公司的业务生态,业务规模和产业环境,企业经营者只有掌握底层逻辑,才能在不同发展阶段构建适配的管理体系。不必一味追求完美,要以契合并推动业务发展为目标,因时因地不断优化。

公司如同企业家精心打造的产品,无生命管理体系承载着企业家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深度思考,正是它让卓越公司与平庸公司区分开来,唯有常变,企业方能长青。

作者简介

作者郭平,可以说他是华为变革传奇的缔造者。1988年,郭平投身华为,自此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变革征程。从基层项目经理一路成长为轮值董事长,他亲历并主导华为30余年所有关键变革,堪称华为从“游击队”迈向“正规军”的核心推手。

1998年,他牵头与IBM合作启动IPD变革,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将西方管理框架与华为基因深度融合;2000年推动ISC集成供应链落地,2014年领导华为数字化转型,每一步都精准踩中企业发展关键节点,构建起“以客户为中心、生存为底线”的全球管理体系。作为华为变革指导委员会主任,郭平决策风格独树一帜。他提出“不换思想就换人”,以高压态势推动文化适配;设计“项目赞助人机制”,让业务一把手为变革结果担责;坚持“业务为首,管理跟上”,确保变革始终对准商业成功。他以“双手沾泥”的实践者视角,将华为变革中的血泪教训与成功密码浓缩成可复制的方法论

从《华为基本法》起草到“财务四统一”破局,从海外市场攻坚到数字化转型突围,郭平用一系列卓越决策,印证华为“惶者生存”哲学。他不仅是任正非变革战略的坚定践行者、中国企业全球化管理体系奠基人之一,更是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见证与推动者,其经验智慧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研读。

内容简介

《常变与长青》一书是解锁华为基业长青的变革密码在全球企业探寻“华为凭什么活下来”时,深圳出版社2024年5月推出的《常变与长青》给出了答案:变革是生存题,而非选择题

华为从1987年代理香港交换机起步,到2025年营收超8000亿、业务遍及170国,36年演绎“以变应变”的生存传奇。本书首次揭开其底层逻辑——流程、组织、IT三位一体变革铸就组织级能力。书中以“创业生长—规模扩张—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产业定型”五阶段为脉络,还原华为变革原动力:从代理到自研的生存焦虑、从单产品到多产品的规模渴望……每一次转折暗藏危机,每一次变革都是精准狙击。如1998年IPD变革,研发周期缩短36%,故障率大幅下降;2016年数字化转型,风险作业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5分钟。

更震撼的是,书中首次披露华为变革“铁律”——“七个反对”,这些反常识原则是变革零失败的关键。对企业管理者而言,这不仅是华为变革史,更是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的实战手册,教你拥有“常变”的勇气与“长青”的定力,值得一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鼎捷数智7月24日获融资买入1... 7月24日,鼎捷数智涨2.05%,成交额11.73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鼎捷数智获融资买入额1.6...
依顿电子7月24日获融资买入1... 7月24日,依顿电子涨0.70%,成交额1.36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依顿电子获融资买入额1681...
盛邦安全7月24日获融资买入1... 7月24日,盛邦安全涨1.48%,成交额2441.94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盛邦安全获融资买入额1...
科净源7月24日获融资买入25... 7月24日,科净源(维权)涨0.76%,成交额3065.41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科净源获融资买入...
协昌科技7月24日获融资买入2... 7月24日,协昌科技涨0.44%,成交额2686.88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协昌科技获融资买入额2...
民生健康7月24日获融资买入1... 7月24日,民生健康涨0.73%,成交额8894.10万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民生健康获融资买入额1...
九号公司7月24日获融资买入5... 7月24日,九号公司涨0.25%,成交额3.96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九号公司获融资买入额5022...
利扬芯片7月24日获融资买入1... 7月24日,利扬芯片跌1.29%,成交额1.41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利扬芯片获融资买入额1415...
朗特智能7月24日获融资买入4... 7月24日,朗特智能涨4.82%,成交额3.08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朗特智能获融资买入额4905...
九洲药业7月24日获融资买入6... 7月24日,九洲药业涨2.04%,成交额5.16亿元。两融数据显示,当日九洲药业获融资买入额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