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市民拨通120热线,听筒里传来或洪亮或温柔的话语,他们就是急救调度员,他们的真实姓名不为公众知晓,却拥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呼——“生命摆渡人”,他们用专业与坚守畅通守护生命的“绿色通道”。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主任、副主任护师罗春婷就是其中一员。近日,罗春婷获评第二届广西最美医务工作者,这是对她二十三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医疗事业的最好褒奖。从一线急救调度员到“急救指挥官”,她用专业水准筑牢生命防线,以大胆创新破解急救难题,获得南宁市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南宁市优秀共产党员、南宁市最美巾帼奋斗者等多项荣誉。
分秒必争:一线护航生命接力
“专业、果敢、干练”,这是同事们对罗春婷的一致评价。在调度一线时,她经常接到各类紧急求救电话,大多是车祸、急性分娩、溺水等突发事件。在分秒必争的危急时刻,她凭借专业的判断和精准的调度,一次次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无论是日常急救任务还是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罗春婷始终坚持“调派零差错、患者零投诉、保障零失误”的工作标准。“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深刻理解。
不管是在调度一线,还是主管业务工作,罗春婷始终聚焦智慧赋能急救工作,带领团队创新打造“一系统,N平台”智慧急救体系,让智慧急救惠及更多群众: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上线云调度急救指挥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移动调度、精准调度”;引入重大活动保障平台,实现重大活动及突发事件处置可视化指挥,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打造“云指导”系统,实现远程医学指导自救互救,目前指导案例已超过11万例,多次获得国家级媒体报道;升级启用5G急救车,将患者生命体征、车辆位置和行车轨迹等信息实时传输给医院,实现“上车即入院”救治新模式;上线“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高效联动周边志愿者,科技赋能公众力量抢抓黄金救治时间……近2年来,这些创新成果吸引了30余个省市级卫生健康部门和急救中心前来考察学习。
改革攻坚:破解民生急难愁盼
在助力南宁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罗春婷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急救转运日益成为事关群众生命和健康的刚性需求。
2021年,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成为全国首个获得非急救转运职责的急救中心。罗春婷带领团队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建成全区首个非急救转运平台,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非急救服务双轨运行,有效弥补了健康服务领域的短板。
目前,南宁市已构建“急救中心主导、网络医院参与、人民群众受益”的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建立了一支由10家医疗机构、26辆转运车辆组成的专业团队。2024年,南宁市非急救转运调度平台受理非急救转运业务1.4万余次,服务1.3万余人次。
她还全力推动全市院前急救城乡一体化建设。2022年11月,南宁全域范围内120热线实现由南宁120统一指挥调度,各县(市、区)由急诊科人工接通、手写记录的传统粗放受理方式,转变为由南宁120指挥调度中心统一负责接听、受理及电话在线视频远程医学指导,实现急救车辆智能化调度,院前急救服务效能大幅提高。南宁成为广西首个、全国少数实现设区市全域120急救服务一体化的城市。
守正创新:书写急救事业新篇
作为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主任,罗春婷胸怀大局,带领团队在院前急救领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如今,南宁已建成覆盖范围达2.21万平方公里、涵盖147个急救网点、惠及894多万人的院前急救网络,实现城市地区13分钟、农村地区18分钟的平均应急反应时间。2024年,南宁各级急救医疗中心受理呼救电话118万多通,派出救护车13万多次,救治急危重症患者10万多人,满意率保持在99.85%以上。
2024年11月,南宁急救医疗中心牵头举办首届全国5个自治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会议,并同期举办首届广西院前急救技能大赛。来自5个自治区的200余名代表齐聚南宁,为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进程、促进院前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罗春婷还关注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11月,第五届全国急救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急救讲师授课技能比赛在北京举行,她率领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代表队代表广西参加,最终夺得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二等奖、3项个人三等奖。在2022年举办的广西首届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技能大赛上,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代表队夺得大赛团体一等奖。
为让急救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罗春婷积极推动“5分钟社会公众急救圈”建设。近年来,南宁急救医疗中心通过开展急救科普“五进活动”,年均培训群众超1万人次;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展急救科普直播10余场,覆盖人数近200万人次。
从热线听筒到智慧平台,从一线调度到行业标杆,罗春婷用23年的坚守与创新,助力南宁急救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她的带领下,这条贯穿城市的“生命热线”正持续传递温暖与希望。
本报记者廖欣
本版审核:张娜 本版统筹:马桢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