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赋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唐诗入门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刘克庄年谱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4.西京杂记全译(与成林合作)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5.西京杂记(与成林合作) 台湾地球出版社.19946.汉赋揽胜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魏晋南北朝诗 天地出版社.19978.世族与六朝文学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9.石学论丛 台湾大安出版社.199910.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911.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魏晋南北朝赋史(修订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新译诗品读本(与成林合作) 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14.迷楼//宇文所安著//程章灿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论查初白《诣狱集》(译文) 《南京大学学报》1987.12.关于《文选》注引赋的一些问题 《古籍研究》1987.33.“廖化作先锋.何必逊大将”──评马积高先生著《赋史》《南京大学学报》1988.34.从《世说新语》看晋宋文学观念与魏晋美学新风 《南京大学学报》1989.15.先唐赋存目考 《文献》1989.36.后村词编年补考 《福建论坛》1989.67.《诗集传》纂例举证 《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8.古籍整理:信息开发与反馈处理──评王仲镛先生《唐诗纪事校笺》(与程千帆合作) 《社会科学研究》1991.39.说驴 《文史知识》1991.110.《三都赋》:京殿大赋最后的辉煌──兼论两晋以后骋辞大赋的历史命运 《南京大学学报》1991.111.论南朝赋的诗化趋势 《江海学刊》1991.412.论南朝赋的唯美化追求 《学术论丛》1991.413.建安赋:斑斓的情感世界 《中国文学研究》1992.114.诗谶说:一种诗歌文化现象的剖析 《程千帆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5.《西京杂记》的作者 《中国文化》第9辑199416.诗词体性新论──关于词的艺术特征的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1994.217.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18.石刻考工录补遗(上)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诗字古义考(译文)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20.宋代石刻刻工辑补 《文献》1994.421.汉魏六朝文学五考 《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4.522.略论《六朝赋话》的编撰 《江苏文史研究》1994.223.神女之探寻(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4.传统的叛逆(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25.漫说“易安体”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426.谢夫人缘何“意大不说”?──兼论东晋王谢二族之关系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27.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阙误《南京大学学报》1995.128.何逊《早梅诗》考论 《文学遗产》1995.529.《陆广成墓志》考 《考古》1995.1030.论士族宗亲伦理对六朝文学题材的影响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31.石刻考工录补遗(下)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32.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 《文献》1996.133.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看元稹之为人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34.从金到石 从廊庙到宫廷--石刻之起源与文化背景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35.“填写”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看唐代宫女的命运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136.谁得了便宜--碑刻润笔及其他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37.司马迁真有侍妾随清娱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438.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上)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139.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40.唐代墓志丛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441.沈约《奏弹王源》与南朝士风考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442.所谓《后村千家诗》考 《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3.刘勰赋论:溯源与评述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4.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林昌彝稿本》考 《文献》1996.445.辞赋批评:思的框架与史的脉络 台湾政治大学《第四届赋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647.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上) 《古典文学知识》..1997.148.《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下) 《古典文学知识》.1997.249.《唐史研究手册》评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8期 1997.650.《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上)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29期 1997.751.《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中)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0期 1997.752.《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1期 1997.753.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654.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 《江海学刊》1998.155.透过字面看风波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56.名山名寺名僧-《明征君碑与栖霞山的故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457.画鬼――读“鬼书”之一 《文史知识》1999.158.话鬼――――读“鬼书”之二 《文史知识》1999.259.鬼界素描――读“鬼书”之三 《文史知识》1999.360.鬼怕什么――读“。
降xiáng 在古籍《五德志》、《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高阳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苍舒、颓凯、捣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人谓之八凯。”
尨降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尨降氏,后分衍为尨氏、降氏两支,实为同宗同源,史称降氏正宗。 河南省汝州市、山西省的汾阳市、太原市、洪洞县、忻州市偏关、介休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赤城县、宁晋县、怀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满洲里市,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黑龙江省的望奎县等地,均有降氏族人分布。
降绵续 (公元1939~今),山西介休人。著名军工企业专家。
高级工程师,二重集团模锻分厂质管科科长。 1964年以来先后参与216火炮及航空模锻件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自行设计了大型圆形模锻件带斜度的切边模冲头、燕尾退楔装置等。
撰写“高筋模锻件放心品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其工艺改进”论文,获二重科技论文二等奖;1981年负责重型汽车复杂模锻件的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 降大任 (公元1943~今),山西忻州人。
著名社会科学专家。 1966年9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69年任山西忻县工交局干事,1975年5月调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1977年调任西藏日报社编辑、记者。
1980年10月调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院任《晋阳学刊》编辑,1995年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兼主任。兼任全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
研究员。 1994年经**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于编务之余,从事历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女神的故乡》、《咏史诗注析》(与张仁健合作)、《美与艺术》、《元遗山新论》、《黄河古诗词》、《侯方域、汪琬、魏禧散文选》、《气生道成》等七种。
参与编辑了《山西地方史论丛》(第一辑)、《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名词典》等,编有《唐风集》、《新诗精华》、《名联集锦》、《古人家训》等书。在国家一级报刊发表论文有《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趋向:自由体与逼近口语》、《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论元好向的气节问题》、《对文化史研究的一些反思》、《文化研究15问》、《论**的文化扬弃论》等,被多种报刊转载,摘介。
另发表其他报刊文章三百篇左右。论文《仓央加措情歌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获1980年西藏自治区文艺评论二等奖。
**古籍整理简报153期、227期分别对专著《咏史诗注析》、《黄河古诗词》专文评价,认为填补了古典诗歌分类选注的空白,两书注释准确简要,足见功力。《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专文评介《元遗山新论》,认为该书系建国后大陆学界对金元之际文化名人元好向研究的第一部论著,该书被中国民族大学中文系列为研究生教材。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收录明代著作,《明史艺文志》据此书而成)《明史艺文志》(张廷玉等)尤侗《明艺文志》《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该书修于乾隆时,嘉庆时又完成了续编。
改正续编侧重于版本目录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又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提要》。全目共著录图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有401部无卷数,总计10254种,172860卷。
[ii]四部之下分为44类,类之下又有分子目者,合65子目。经部10类9目、史部15类26目、子部14类25目、集部5类5目。
总序、小序共48篇该书版本:1、陈乃乾校阅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书后附有阮元《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陈乃乾编的《四库书目索引》。该版中华书局1981年有重印本。
2、中华书局1965年精装本,题为《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的研究及补佚:清阮元等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收录抄本、刻本等167种。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铅印傅氏重编本>)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24卷,涉及500种古籍。该书有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氏1940年去世后,由王欣夫接替采集整理。
共60卷,补遗1卷,《未收书目提要补正》2卷,凡补正古籍2300余种。该书有中华书局1964年版。)
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印《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1932年2月(书分两册,上册书名引得,下册著者引得。引得所据原书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 杨家骆《四库全书学典》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古籍提要10070篇,尤重明人著作,及方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刘新华编印《四库全书总目类叙注》台湾?1975年《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新1版【邵懿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1979年新1版。
该书重在著录各书版本】朱彝尊《经义考》钱曾《读书敏求记》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记》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张之洞《书目答问》(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年,收录古籍2200余种)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1931年出版,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增补1200余种) 近代以来孙殿起《贩书偶记》(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相当于四库提要的续编。按经史子集分部,部下分类。
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版。)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由其外甥雷梦水整理,著录图书七千余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东君编《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初稿),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62年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遗稿),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4年第四集上海中华书局编印《四部备要书目提要》1936年8月孙毓修《四部丛刊书录》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上海古籍书店编印《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万卷版《中国通史》普及图文版为李伯钦主编。整套书共8卷,分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整套书以“人”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们在不同时代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这是一部开放的置于全球视野中的国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来叙述中国历史,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关联;这是一部感性的可全面触摸到的历史,在文字叙说过程中配上了五千余幅精美插图,直观展示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是一部好看的能产生阅读快感的国史,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历史细节让人耳目一新。这部中国通史的价值在于: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普及图文版《中国通史》吸收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倡导的“大国学”的全球史观;在揭示历史演进规律、民族兴衰因由和人物成败奥秘的同时,这部通史亦重视引导读者从历史预知未来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这是今天读者解读历史智慧的最佳范本。
这部《中国通史》,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知道原来历史这么有趣。既可以读到有很高文学水平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又可以当历史科学的教科书。可以说,本书是目前为止出版的通史当中最具可读性的版本。
历史不是抽象的文字叙说,应该是充满美感的、直观的历史。为了生动表现历史。本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图史体系,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图片说明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图说中国史,让读者赏心悦目,因此,本书也是一部最好看的中国通史。
李伯钦简介:
李伯钦,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8年,后期负责《**古籍整理简报》的编辑和出版。1997年任智品图书(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辑。先后策划和主编的出版项目有《唐宋八大家全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中国历代碑刻书法全集》、《百纳本二十四史》等。
单本定价36元,整套8本,总价288元。淘宝上便宜些。
读书笔记无非是这部书写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有什么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
图说天下系列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我没看过,但大体上应该注意
1、你原来的认识,看过之后的认识。特别是什么给你的共鸣最多等等。
2.、发现的意义,对了解起源、考古学文化、文化面貌或者证明了什么存在等方面的意义。
3、当时的发现有什么不足,或者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4、本身文章的不足。
10大发现不用挨个写,选你最感兴趣的,和感触最多的。
一楼展厅,面积200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展览设施,不定期举办摄影、美术、科普、法制等各种展览。
同时与共享空间陈设的无锡院士展、无锡籍将军风采、无锡籍名家展、无锡老照片展等相互辉映。盲人图书馆。
无锡市图书馆盲人图书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该盲人图书馆位于图书馆一楼大厅,面积150平方米,收藏了盲人专业实用技术、中外名著、生活知识、教学辅导等类别的盲文图书近700册,非盲文文艺图书260余册,有声读物包括讲座、影视、戏曲、流行音乐、世界名著欣赏等(DVD、CD、磁带)800盘,室内设有书架,阅览桌椅,盲人专用电脑,可视仪等设备,为广大盲人读者提供盲文书刊、有声读物的阅览、复制以及视障人专用电脑上网、盲文打字、助视仪和为残障读者放映馆藏资料影片等服务,不定期开展各类视障读者活动。
办证服务处集中办理全馆各类借阅证、阅览证、电子阅览卡等的申领、取证、验证、挂失、补证、退证手续,实行计算机管理。同时办证服务处还接受读者的一般咨询,辅导读者的计算机书目查询。
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面积近200平方米,接待区、团体活动区、音乐放松室、个案沙盘室和个案咨询室五个功能区。以网上咨询、96111热线、专家答疑、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
无锡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活动室,面积450平方米,分为少儿绿色网络世界、幼儿天地两个区域。提供约10000册图书阅览、多媒体阅读、学龄前儿童智力游戏等特色服。
无锡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借阅室,面积850平方米,藏书10万余册,报刊近300种;实现开架服务,集“借、阅、藏、咨询、导读”于一体。室内分图书借阅区、报刊阅览区两个区域,不仅提供少儿书刊借阅,还开展新书推荐、少儿书评等特色服务,并定期组织少儿读书活动。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拥有自然科学图书10万余册,涉及数理化学、天文地球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设有阅览座位70多张,提供自然科学类电子光盘的阅览服务,借阅合一,开架服务,实行计算机管理。报刊阅览室,为读者提供250余种报纸、近1200余种期刊的阅览服务,设有阅览座位150多个,实行计算机管理,基本实现读者服务自动化。
会员自习室,面积300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150多个,实行计算机管理。 文艺图书借阅室提供各类文艺图书13万余册,提供阅览座位50余张,实行开架服务、计算机管理。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艺术文库)拥有社会科学图书18万余册,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等学科,借阅合一,开架服务,实行计算机管理,设有阅览座位120张,提供电子文献阅览服务。艺术文库设于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内,集中收藏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装饰装潢、古玩文物、平面设计等艺术类图书4万余册,并设有上海图书馆精品图书专架,是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俱乐部是该馆为读者提供的一种特色阅览服务项目,常年举办读书沙龙、英语沙龙、吴文化专题沙龙、摄影沙龙、书画沙龙等活动。 参考文献检索室收藏10万余册专业手册、年鉴、中外文字词典、专业词典、百科全书、检索工具、国家标准等及600余种典藏过刊、百余种中外文连续期刊,以组织、开发各种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资源为载体,为广大读者提供一般咨询、信息查询、课题服务、专题简报、法律咨询等特色服务。
该室不仅拥有丰富的在线报刊、电子图书等含有巨大信息量的网上资源,拥有在线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北大法律信息网、中国标准咨询网等,还有图书馆自行开发的特色数据库,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家庭装潢装饰指南数据库等。工作人员专业的信息导航和定题服务。
友好文库,前身是建于1987年5月的相模原文库。在无锡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之际,相模原文库改称“友好文库”。
现藏有日本相模原市、日本本庄市和日本明石市立图书馆交流、赠送的各学科日文原版图书万余册。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含多媒体培训室,采用现代化的电脑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检索、网上信息查询、计算机多媒体教育培训、计算机操作辅导等服务项目,并为读者提供拷贝、打印、刻录光盘、扫描等特色服务。
设有阅览座位60个。 多功能厅面积300平方米,先后开展了党在我心中读书朗诵演讲比赛、少儿暑期夏令营、希望之星授赠仪式、公民道德建设电脑宣传作品创作比赛等活动。
文史阅览室,集图书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提供于一体,是特色阅览室之一。现收藏1.5万余册新版文史图书及报刊,其中古代文献、文史类工具书较为齐备,《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道藏》、《中华大藏经》等大型丛书全开架阅览。
还提供古籍研究室的延伸服务,以及专题咨询、代理查询、代为复制等特色服务。 采编部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职能是按照采购原则,确定收藏范围和收藏重点,通过订购、选购、交换、接收、征集、复制等途径采集文献资料,丰富馆藏。
同时组织对文献的整理、标引、编目、加工,建立书目数据库,合理布局藏书。
希望对你有帮助:《申报》 《申报》(Shun Pao)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防务后,因为《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而宣布停刊。
前后总计经营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 商业报纸《申报》 《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锁记》;②出版白话新闻报。
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瀛寰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④印书。
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
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历经三朝的史料宝库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出版业和货币制度为例。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本和变故。
创办者是个英国商人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
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
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
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
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
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 “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
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
其要点可概括如下: 1、当代有许多可以作传的事情,湮没不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加以记载。中国的古笈虽有。
邸报 百科名片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 简介 邸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 “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
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 ”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邸报作为报纸,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 京报 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
“邸报”作为报纸的名称即由此而来。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如今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距今已经1100多年了。
宋代报纸叫法很多,分别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叫法,其中“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于邸报上面刊载的都是当时朝廷的大政方针官员人事变动,因此它的发行一直收到中央的严格控制。
而且它的发行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
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罢去,某人迁除。
’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 ‘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
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如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
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明末,活字印刷术才开始用在“邸报”印刷。
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在西方印刷术还没有传入之前,清朝内阁在京城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抄写房”。
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编辑本段发展进程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邸报 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
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到755年)《邸报》又称《开元杂报》,采用雕版印刷。
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
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
铅印傅氏重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