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利观念失误,中国的水都在汛期流向大海,中国农村绿水环绕、芦苇满塘的秀丽景色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到处是干涸见底、坑洼不平的死坑僵塘,活像一块块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
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物体,海洋是她的供血心脏,江河沟渠以及地表层的土壤毛细管则是遍布其身的大小血管,海洋通过蒸发降雨向整个地球输送“血液”——水,水再通过遍布其身的江河沟渠这些大小“血管”流入海洋,整个地球始终维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水循环状态。地球水循环的动态平衡规律要求人类在兴修水利的活动中,必须遵守这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中国应注重储水 由于水利观念上的误区,我们已经付出或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仅洪涝灾害未能从根本上解除,而且造成旱情加剧、荒漠化严重的可怕后果。 我们不妨反思自问一下: 为什么水利治理搞了那么多年,洪涝灾害依然不能解除?为什么黄河断流、淮河断流、嘉陵江瘦弱得像一条小溪?为什么华北地区地下水位近年来正以每年0.5米的惊人速度下降?为什么整个中原地区近年来一到秋冬季节,就出现坑塘枯竭,沟渠干涸的现象?为什么水土流失越来越重,荒漠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什么风沙会在大半个中国和我们的首都疯狂肆虐? 当然原因很多,但水利工作出现大量失误,也不能不说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利观念的误区,具体说就是把水利工作仅理解为:水利工程的建设、防止水的灾害和利用水资源。蓄水和有序排水虽未被人们忘记,但比起前三项却被淡化得多了,而维持地球水循环的相对动态平衡却几乎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更谈不上提到水利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
过去做水利我们经常是有水一齐放,有险下游担,蓄水靠水库,干旱怨老天。 关键是领导不珍视乡土 笔者通过这几年对华东、华中、华北一些地区直接或间接的大量调查和研究分析,发现水利工作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排水无全局计划。
每年汛期来时,由于某些地方领导片面强调抗洪排涝,忽视小河流和毛细支流的有序排水,结果由于上游支干河流、沟渠和毛细排水渠道竞相排水(无论该不该都排),无数支流蜂拥而至,使大、中河流不堪重负,给下游主要河流的防洪排涝增加了沉重负担,这正是水利工程年年搞、年年加固,而洪涝灾害却没有显著控制的一个根本原因。 误区之二:只求排水通畅,缺少适当的限水、截水设施。
通畅对于主要河流的疏洪排涝是绝对必要的,可对于上游或远离洪泛区的支干河流、沟渠、小排水沟,就不能只求其通畅了。如果过于通畅,缺少必要的限水、截水设施,一来上游水不分轻重缓急,涌来过急,给下游增加了深重的负担;二来上游水该蓄的未能及时蓄住,势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缺水、干旱、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误区之三:有些决策者似乎有一个共识:防洪排涝是人力可为的事,搞不好要受到上级的批评;而干旱是情有可原的,没有水浇总不能怪当领导的。基于这种思想,水利工作变成了夏季防汛排涝,冬季开沟挖河。
有些决策者压根就没想过要根据实际降雨量去决定排水的多少,反正排干为原则,只要不发生涝灾就行。于是乎,倾刻间天上的一点雨水马上东流而去。
倘若在洪泛区,此举亦不失为明智,而一些上游地区或远离洪泛区的地方,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洪灾,如此举动,就未免显得有失慎重了。 误区之四:简单地把水利工程建设看成是排水和灌溉工程的建设,很少或根本看不到建立某某蓄水工程,采取某某蓄水措施。
我们从某省97年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及1997年度水利兴修任务和效益计划增长指标分配表中也能看出这一点:事无巨细的分配表中,未提蓄水一字。94、95年笔者在某镇下派挂职锻炼时,参加了两年的冬修水利工作,也看了该镇的水利规划图,然而却没有看到任何蓄水的计划或措施。
误区之五: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一些领导没有家园观念,不珍视乡土。他们善于做表面文章,上级看到的地方就多修、特修,看不到的地方就少修、不修,结果造成了涝灾依然存在,旱情有增无减,土地无端浪费。
只要稍微留意,你就会看到,不少农村都存在这种现象,水利工作搞了这么多年,低洼地的涝灾依然连年发生,而旱情也逐年加剧。比如,某村办淀粉厂污水排放量并不大,且只有在冬季生产时才排放,原来一米多宽的排水沟就已足够了,据当地群众反映,该排水沟并未发生过外溢现象,但由于其所处位置显眼,镇领导把其纳入冬修水利规划。
为了所谓的美观大方,对其进行取直,并加宽到4.5米,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浪费了不少本不应该浪费的土地。只要每平方公里多蓄水40方一百年前的绿色中国就能重现 在长江险情依然存在,灾区人民仍处在洪水围困之中的情况下,据笔者对淮北地区一些中小河流的实地考察发现,许多中小河流的水已几乎排干殆尽,有的水深已不足1米。
像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全局,只想眼前,不考虑未来的狭隘自私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怎能不加重大型河流下游的洪涝灾害。 缺水是中国的第一大患,它是中国森林和草原消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立春: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惊蛰: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谷雨: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小满: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后成熟,抢晴收割。北方地区需加强麦田后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芒种: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播种晚稻。
夏至: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小暑: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大暑:喜温作物,行长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秋: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处暑: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白露: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秋分: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寒露: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霜降: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管理。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立冬: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大雪: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冬至: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大寒: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下一篇:民政局工作汇报(民政局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