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饮食习惯
在滇西北云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旅行,看见那身披齐脚际黑色羊毛披毡,头上包着黑布包头,额前系着个英雄结的英武男子,必是狩猎深山的彝族猎手。他们肩挎火枪、挎包、水壶,背持弩弓,腰系箭筒,脚扎绑腿,左右各随两只机敏的猎犬,俨然一副中世纪骑上的样子,黑披毡一甩,飞身追击受伤的野兽,恰似苍鹰低空盘旋;弯弓一举,火枪一发,飞鸟走兽,无不被猎获。彝族男子个个都是优秀的猎手。现在很多动物被列为保护动物,彝族猎手们当然遵守国家的法令,但有时不免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你有胆量和勇气随他们踏进深山密林,不但能目睹惊险的围猎场面,还能品尝他们充满山野粗扩情趣的野炊食品,体味我们祖先从饮血茹毛跨进火烤火烧的文明门坎的原始情韵。猎手扛着自己的猎物自豪地走到一个近水避风的地方,放下猎物,像一个鏖战刚息的战士,从容地拿出烟荷包和背壶,一面抽旱烟,一面饮酒,进行短暂的休息。之后,便动手收集一些枯叶干技,用匕首在地上挖出一个三四十厘米见方的小坑,并用新扯下来的松毛铺垫坑内。然后,拿出挎包里的大米,包在手巾里,到溪水中淘洗干净捆好,放入坑内,再盖上些松毛,洒上些清水用土封好。坑上堆上枯叶干技,打着火镰,生起篝火,炊烟袅袅,便开始风餐露宿过夜了。猎犬摇摇尾巴舔舔爪子蹲伏在红红的篝火旁,安祥地看着它的主人做饭。猎人用刀砍来一米长短的三根柔韧的新枝条,一端用青藤捆扎好,另一端散开作三脚支架,架在篝火上。随后,猎手宛如疱丁解牛,用锋利的匕首剖开猎物,剥皮置地,掏出内脏,下水给立功的猎犬饱食美餐。再把肉分割成块,抹上盐巴,挂上三脚支架吱吱地烘烤起来。如果捕猎的是山鸡或大鸟,猎人就在其身上糊上稀泥巴再放进火中烧烤。泥巴烤干成了泥壳,轻轻一磕便粘着羽毛一齐从皮肉上剥落。这时,猎人再操刀剖腹取出内脏,剔毛洗净后擦上盐巴,到火上略为烘烤,便有一只野味十足的烤鸡或烤鸟好吃了。三脚架上的肉烤得冒出阵阵的热气,滴下喷香的油脂。水壶里的水也咕噜咕噜响开了。猎手不紧不慢地取下架上的熟肉切成小块,再倒出壶里的水泡上一缸子清绿的茶,又扒开火炭,打开封土取出埋在坑里的手帕包,打开一看,大米已变成清香扑鼻的松毛米饭了。你和他们围着篝火,享用着这肉香饭美茶可口的野餐,真比进四星级的大饭店吃海参燕窝全席还要快乐,因为这是在大山母亲般的怀抱里吃着她为你做的饭菜,捧着它,仿佛婴儿手中乳。 如果离天黑还早,猎手会有兴味做鸡肉焖饭请你尝尝。他把山鸡用火去羽毛,在溪水里洗净,剖去内脏,再把浸泡了一阵的大米装进鸡肚子里,加上点盐巴,然后用野草搓成细绳包扎好,放进做松毛饭的土坑里。封上作盖,点燃熊熊髯火,一个多钟头后,便有鲜嫩清香的鸡肉焖饭好吃了。有时猎手还信手摘下一些草药放在鸡肚子里,那就是独具品格的鸡药膳了。挎包里若还带得有家种的包谷、洋芋、西葫芦,又随地采到鸡 竹笋等山珍,那鸡肉焖饭就有各种副料可加,成为什锦鸡肉焖饭了。有荤有素,有米有菜,丰富多采,滋味齐备,这样的野炊上哪里找得到呢?有幸品上一顿,确乎三生难得。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
傣族大多日食两餐,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抓饭吃。
壮族对禽畜肉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居住高山,气候寒冷,农业只能生产高寒作物。
因此,他们的饮食就以玉米、荞麦、洋芋、燕麦等粮食为主。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刀耕火种,产量不高,彝族家庭普遍缺粮,吃粮的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是蒸、煮或熬成面糊而食,逢年过节偶尔能吃上一次细粮。
彝族有饲养家畜的习惯。家畜多为猪、黄牛、山羊、绵羊等,家禽只有鸡。
但平时很少吃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祭祀、做法事、驱神撵鬼或招待贵客时才能杀牲畜。此时,将猪肉或牛羊肉砍成拳头大块放入汤锅里煮,待肉刚熟捞入簸箕或木盆内,稍凉,撒上盐、花椒面、辣椒面及“木苦”(彝语)木姜子粉,将簸箕或木盆不断摇晃,使作料均匀地撒在肉快上即成砣砣肉。
砣砣肉味香可口,肉虽肥而不腻、瘦而不绵,是彝族待客的好食品。 由于高山气温的原故,很难种植蔬菜。
但在彝族地区很适宜中元根萝卜,县域彝族喜欢将元根萝卜切成块或片,晒干储存,以备常年食用,元根萝卜叶则用沸水烫后捞出,放入木缸,让其发酵变酸,在捞出晒干变成干酸菜,作为常年煮汤食用,也可用其代石膏点制豆腐。此外,彝族地区也产南瓜、四季豆等季节性蔬菜。
县域彝族人喜欢饮酒、抽烟。饮酒是共同的嗜好,在婚、丧、祭祀、年节或待客时 以酒作为祝贺品或祭品,便养成了饮酒的习惯。
抽烟则喜欢自种的兰花烟,因这种烟的叶片小,只能揉碎用烟斗吸,老年人几乎都有一个自制的烟斗,简单的用石头磨成烟嘴和烟斗装上竹竿可成;讲究的便用玉石头包上铜片,并饰有花纹,极为精美。 石棉彝族的饮食习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已有极大的变化。
由于推广农业科技,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他们便用洋芋、玉米等粗粮换成大米。
吃肉的方法,已不尽是砣砣肉了,基本都有腌制腊肉和采用煎炒方法。蔬菜的品种也大大增加,而且自食有余还向市场销售。
彝族居住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喜住高山,认为河谷平地炎热容易生病,高山气候凉爽,可以发展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待客、黄、白喜事及迷信需求,故多在海拔 2000 米左右的缓坡地居住,以一个家支聚于一个村落或数个村落,这就形成了家支力量的相对独立性。 ( 1 )住房。
彝族居住高山,他们居住的房屋就只能取材于山上的竹木和山草作为建筑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彝民迁居不定,居住简陋。
住房低矮简陋,以带叉的木棒作支架,利用圆木劈成木片排列为墙,或以竹笆为墙,房顶用竹笆或木瓦板盖之,故称笆笆房。样式多一排三间(或两间),中间一间开大门,正中设火塘,是起坐和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两侧为卧室,并兼作堆放杂物之用,一般不允许外人入内。竹笆房难防风雨,遇大风多被连根拔起。
少数殷实定居家庭住房则以土木框架上盖土瓦或木瓦板。室内除堆放粮食和生活、生产用具外别无他物。
个别有自制简陋的木制家俱,如粮柜、菩萨柜(祭祖用)之类,也无装饰,多无床、被。有床者床多为木棒捆制,铺以竹笆和毛制垫毡。
一般人家在火塘边铺竹笆,平时当凳盘腿而坐,夜为床铺和衣而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棉彝族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多为土墙瓦顶住房,也有砖瓦房,结构也在向汉族房屋发展,有条件的还用石灰粉刷墙壁,铺水泥地板。
室内也有了木床和各种家俱。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村寨里通了电,现代家用电器已普遍出现在彝族家庭,但家里用火塘的生活习惯基本没变。
( 2 )火塘。彝家屋内三件宝,一是中柱,二是门槛,三是锅庄。
它是菩萨,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向火塘吐口水,不准用脚踏或用物敲打三锅庄和门槛,违者要受斥责或赔礼道歉。
火塘设在堂屋中心,塘边围有石条三节,石条三方立三根石柱,即是三锅庄(彝语叫嘎洛)。以三锅庄为中心分成三方座位,靠右侧为主人座位,左方是来宾座位,下方是儿童、奴隶等下人座位,等次明确,不得违反。
火塘为常年取暖之用。三锅庄上放或吊铁锅,常年煮饭用。
有的人家在火塘上放铁制三角架放锅做小型饭菜或吊勾挂吊锅烧开水。堂屋既是吃饭的地方,也是睡觉的地方。
在堂屋火塘上、左、右有竹席作坐卧之用。 ( 3 )灵台。
设在堂屋上方座位的右面的墙上,有的是木柜,有的是用竹笆放在木架上代替。每逢火把节、彝族年、久别亲人以酒拜访及女儿、女婿带鸡蛋、酒等回访娘家,首先都要在灵台上供奉祖先才能食用。
灵台禁止别人看,更不能用手摸,否则就是侮辱祖先。 ( 4 )家俱。
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传统农具、工具都简单原始,质量低劣,用具有部分木、竹、藤质和烧瓷。农具是向汉区购买,或用山货向商贩换取。
竹质、藤质工具有本族工匠制。彝族习背不习挑,故无箩篼。
富裕人家有大柜、小柜,用于储存粮食或肉食,保存衣物、首饰及贵重物品。大柜上面可以住人,也可以放衣物。
第一类大型的用具是竹编囤包、围席,用来储藏粮食或杂物。将洋芋或玉米棒放在围席内。
玉米种子撕裸留皮结捆悬挂在屋檐或畜圈楼角挑梁上面,春耕下种时取用。石棉彝族的炊具和餐具除少量从汉族地区交换来的铜制品以外,为竹、木为原料的自制品,如用竹木精制而成的。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著名。
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傣族大多日食两餐,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抓饭吃。壮族对禽畜肉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
猪肉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居住高山,气候寒冷,农业只能生产高寒作物。
因此,他们的饮食就以玉米、荞麦、洋芋、燕麦等粮食为主。过去,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刀耕火种,产量不高,彝族家庭普遍缺粮,吃粮的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是蒸、煮或熬成面糊而食,逢年过节偶尔能吃上一次细粮。
彝族有饲养家畜的习惯。家畜多为猪、黄牛、山羊、绵羊等,家禽只有鸡。
但平时很少吃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祭祀、做法事、驱神撵鬼或招待贵客时才能杀牲畜。此时,将猪肉或牛羊肉砍成拳头大块放入汤锅里煮,待肉刚熟捞入簸箕或木盆内,稍凉,撒上盐、花椒面、辣椒面及“木苦”(彝语)木姜子粉,将簸箕或木盆不断摇晃,使作料均匀地撒在肉快上即成砣砣肉。
砣砣肉味香可口,肉虽肥而不腻、瘦而不绵,是彝族待客的好食品。 由于高山气温的原故,很难种植蔬菜。
但在彝族地区很适宜中元根萝卜,县域彝族喜欢将元根萝卜切成块或片,晒干储存,以备常年食用,元根萝卜叶则用沸水烫后捞出,放入木缸,让其发酵变酸,在捞出晒干变成干酸菜,作为常年煮汤食用,也可用其代石膏点制豆腐。此外,彝族地区也产南瓜、四季豆等季节性蔬菜。
县域彝族人喜欢饮酒、抽烟。饮酒是共同的嗜好,在婚、丧、祭祀、年节或待客时 以酒作为祝贺品或祭品,便养成了饮酒的习惯。
抽烟则喜欢自种的兰花烟,因这种烟的叶片小,只能揉碎用烟斗吸,老年人几乎都有一个自制的烟斗,简单的用石头磨成烟嘴和烟斗装上竹竿可成;讲究的便用玉石头包上铜片,并饰有花纹,极为精美。 石棉彝族的饮食习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已有极大的变化。
由于推广农业科技,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他们便用洋芋、玉米等粗粮换成大米。
吃肉的方法,已不尽是砣砣肉了,基本都有腌制腊肉和采用煎炒方法。蔬菜的品种也大大增加,而且自食有余还向市场销售。
彝族居住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喜住高山,认为河谷平地炎热容易生病,高山气候凉爽,可以发展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待客、黄、白喜事及迷信需求,故多在海拔 2000 米左右的缓坡地居住,以一个家支聚于一个村落或数个村落,这就形成了家支力量的相对独立性。 ( 1 )住房。
彝族居住高山,他们居住的房屋就只能取材于山上的竹木和山草作为建筑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彝民迁居不定,居住简陋。
住房低矮简陋,以带叉的木棒作支架,利用圆木劈成木片排列为墙,或以竹笆为墙,房顶用竹笆或木瓦板盖之,故称笆笆房。样式多一排三间(或两间),中间一间开大门,正中设火塘,是起坐和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两侧为卧室,并兼作堆放杂物之用,一般不允许外人入内。竹笆房难防风雨,遇大风多被连根拔起。
少数殷实定居家庭住房则以土木框架上盖土瓦或木瓦板。室内除堆放粮食和生活、生产用具外别无他物。
个别有自制简陋的木制家俱,如粮柜、菩萨柜(祭祖用)之类,也无装饰,多无床、被。有床者床多为木棒捆制,铺以竹笆和毛制垫毡。
一般人家在火塘边铺竹笆,平时当凳盘腿而坐,夜为床铺和衣而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棉彝族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多为土墙瓦顶住房,也有砖瓦房,结构也在向汉族房屋发展,有条件的还用石灰粉刷墙壁,铺水泥地板。
室内也有了木床和各种家俱。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村寨里通了电,现代家用电器已普遍出现在彝族家庭,但家里用火塘的生活习惯基本没变。
( 2 )火塘。彝家屋内三件宝,一是中柱,二是门槛,三是锅庄。
它是菩萨,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向火塘吐口水,不准用脚踏或用物敲打三锅庄和门槛,违者要受斥责或赔礼道歉。
火塘设在堂屋中心,塘边围有石条三节,石条三方立三根石柱,即是三锅庄(彝语叫嘎洛)。以三锅庄为中心分成三方座位,靠右侧为主人座位,左方是来宾座位,下方是儿童、奴隶等下人座位,等次明确,不得违反。
火塘为常年取暖之用。三锅庄上放或吊铁锅,常年煮饭用。
有的人家在火塘上放铁制三角架放锅做小型饭菜或吊勾挂吊锅烧开水。堂屋既是吃饭的地方,也是睡觉的地方。
在堂屋火塘上、左、右有竹席作坐卧之用。 ( 3 )灵台。
设在堂屋上方座位的右面的墙上,有的是木柜,有的是用竹笆放在木架上代替。每逢火把节、彝族年、久别亲人以酒拜访及女儿、女婿带鸡蛋、酒等回访娘家,首先都要在灵台上供奉祖先才能食用。
灵台禁止别人看,更不能用手摸,否则就是侮辱祖先。 ( 4 )家俱。
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传统农具、工具都简单原始,质量低劣,用具有部分木、竹、藤质和烧瓷。农具是向汉区购买,或用山货向商贩换取。
竹质、藤质工具有本族工匠制。彝族习背不习挑,故无箩篼。
富裕人家有大柜、小柜,用于储存粮食或肉食,保存衣物、首饰及贵重物品。大柜上面可以住人,也可以放衣物。
第一类大型的用具是竹编囤包、围席,用来储藏粮食或杂物。将洋芋或玉米棒放在围席内。
玉米种子撕裸留皮结捆悬挂在屋檐或畜圈楼角挑梁上面,春耕下种时取用。石棉彝族的炊具和餐具除少量从汉族地区交换来的铜制品以外,为竹、木为原料的自制品,如用竹木精制而成的木碗、木勺、木杯、木盘等,。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补充: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
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赛装节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
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
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
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庆年节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跳虎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
生活习惯: 1、居住习惯 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凉山彝族民居为“瓦板房”;贵州和云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楼”、“垛木房”和“厦片房”;广西和云南东部则是“干栏式”住宅。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阳避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山坡上。
2、饮食习惯 彝族的饮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独特的风格。主食型食物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
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
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扩展资料: 彝族习俗: 1、少女成年,要举行成年仪式。
彝族少女成年的换裙仪式,彝语称为“撒拉火”,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俗称“换童裙”,在少女13岁或15、17岁时举行。 2、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
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 3、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缠红线,装进长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棒两端,挂在一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做成了,彝语称为“马都”。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彝族。
生活习惯:
1、居住习惯
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凉山彝族民居为“瓦板房”;贵州和云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楼”、“垛木房”和“厦片房”;广西和云南东部则是“干栏式”住宅。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阳避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山坡上。
2、饮食习惯
彝族的饮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独特的风格。主食型食物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扩展资料:
彝族习俗:
1、少女成年,要举行成年仪式。彝族少女成年的换裙仪式,彝语称为“撒拉火”,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俗称“换童裙”,在少女13岁或15、17岁时举行。
2、彝族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
3、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凉山彝族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缠红线,装进长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棒两端,挂在一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做成了,彝语称为“马都”。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彝族
介绍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肉饵丝,一根面,巍山蜜饯,青豆小糕……令到过巍山古城的人津津乐道。
巍山美食历史悠久,地方味道浓厚,做工讲究,甜咸分明,质地纯正。如果您到了巍山不仅可以游览古城、巍宝山,探寻红河源、鸟道雄关,而且可以一饱口福。
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是古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自唐以来商贾云集,文化交汇。为饮食文化的交融、荟萃提供了相应的氛围。
这里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物产丰富,蔬菜茂盛,果实硕甘,野生食用菌类众多,为烹调美味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巍山都有哪些好吃的。
肉饵丝 肉饵丝是巍山的一道独具特色的小吃,早已久负盛名,小小一碗饵丝能以色、香、味而博得数百年的赞誉可谓实在不简单,原因主要是巍山 肉饵丝做工精细,选料考究。 那 肉饵丝,一眼望去黄白分明、红黄相映,汤白纯厚稠滑。
肉肥而不腻,细嫩香甜,入口即化,饵丝则白而细腻。 肉饵丝,关键自然在 肉,饵丝也得选用本地产的上好的饵丝,要用巍山有名的“黄皮谷”米,当天早上加工制成。
这样的饵丝色泽洁白,口感细软甜润,而且不脆不粘。 肉饵丝关键是“ 肉”的制作。
肉的选料很重要,选用本地新宰杀上市的猪后腿、猪肘子和猪肚皮上的三鲜肉,放在炭火上慢慢烧烤。烤至肉皮已焦黄而肉却不糊不烂,又将其浸入淘米水中浸泡两三个小时,再用温水刮洗干净,放入特制大土锅内,注入冷水,加上适量巍山本地阉鸡肉和火腿,用大火将水煮沸,打去浮沫,并加入姜片、草果、火腿等香料和配料,锅口加盖,盖沿还用棉纸、纱布等密封严实,以微火煨炖。
要炖足10多个小时,头天开始炖到次日。揭开锅盖就香气扑鼻,汤色白而稠,却不腻口,肉已自然离骨又不失形。
烫饵丝的汤要滚涨,将烫好的饵丝盛于碗内,又把土锅内炖了一夜的“肉汤”舀入,并以勺分离“ 肉”覆盖于饵丝上,再加入盐、味精、辣椒面、胡椒粉、葱花、花椒油、蒜汁、泡菜丝或腌菜等各种调料,一碗色、香、味俱佳的“ 肉饵丝”就成了。 相传,当年皮逻阁曾用它招待大唐使节,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南诏故地饮食文化的一大品牌,目前仍是古城里最具特色的名小吃,古城的大街小巷,都可寻到大大小小的 肉饵丝店,家家都地道,虽为同源,可细细品来又各有特点。
一根面 巍山一根面,又称扯扯面、长寿面,是传统的巍山民间小吃。 过去一根面只有在过年、过节、过寿、办喜事时才吃,如今生活好啦,人们的饮食从吃饱喝足上升到了品尝。
说道品尝学问可就大了,巍山一根面不仅可以让你一饱口福,还可以让你一饱眼福。 一根面的做工可讲究了。
首先是和面,面粉要用上好的,用60度的盐水来和面,和面要力度适中并多搓揉,揉至面团软硬恰好,拉扯有丝时最佳。面和好后,要把大大的一团搓揉成细细的一根,把匀净的面环绕在一个大盘子里,期间还要不停的在面上擦上香油,防止面与面之间粘连。
其次是“醒面”,所谓“醒面”就是在已经环绕在大盘子里的一根面盖上潮湿的纱布“醒”三小时。“醒面”的这段时间里就准备面汤、佐料和“帽子”。
“帽子”一般是用当地的特产荷包豆、山笋、菌子与火腿丝和红辣椒炒汇在一起。 最后就是扯面。
站在水已经煮沸的锅边,拉起盘内醒好的面头,用均匀的速度和适中的力量将面扯成丝状的面条放入锅中,煮3分钟左右的时间,把面捞入碗中,舀入准备好的面汤,加上“帽子”,一碗又细又滑,色、香、味俱全的一根面就摆在了你的面前。 青豆小糕 在巍山的小吃里有一种集色、香、味、形为一体的“精品小吃”,那就是蓬松绵滑的青豆小糕。
青豆小糕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只有结青蚕豆的这一季才能吃到。青豆小糕一眼看去呈鲜艳的绿色,它是把优质大米磨成米面,再与优质青蚕豆磨成的青豆面混和搓揉,经蒸熟成糕,既精致、又好吃。
青豆小糕的做法很独特。用一口大锣锅,在锣锅盖上挖几个拳头大的洞眼,又备有相应数量的木制的小圆甑。
小圆甑也很特别,上园下尖,中间的铁皮隔板上有透气的小孔。小圆甑恰好卡置在锅盖洞眼上,锣锅内盛满水,置在炉火上。
水煮沸后,在小米甑内装入已混和好的米面和青豆面,两个小甑一起蒸。只需两三分钟,凭着蒸气的热力,就蒸熟两甑糕。
这时在其中一甑糕面上抹上芝麻、红糖,再把另一甑糕翻扣在上面,又蒸约一分钟,从甑内取出糕置于盘子上,一盒拳头大小的青豆小糕就算完工了。“一合糕”,意为两块合拢,在两块小糕中间夹有红糖、芝麻,一眼看去呈自然的碧绿。
吃在嘴里有香、甜、粘、糯的感觉。青豆小糕有减肥、养颜的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巍山蜜饯 巍山蜜饯蜜香甜润,是巍山最有名的地方特产之一,巍山蜜饯有名与它的三大特点密切相关。 第一个特点是历史悠久。
蜜饯原本是巍宝山道人精制的养生佳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巍宝山的熊道人将蜜饯的制作工艺传给了与他交情盛好的友人。从此,巍山民间开始了蜜饯制作。
第二个特点是做工精制。蜜饯的制作原料采用具有药用功能的瓜、果、花、根为原料,配以本地上好的蜂蜜,采用祖传工艺经灰、漂、煮、晒精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