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1、为使家庭农场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更好的组织实施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特制定本制度。
2、本农场及全体家庭成员遵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2、由农场管理者制定本农场种植计划,按种植计划正常安排开展播种,维护和收获工作。
3、农场管理者必须参加所布置的各项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监督,指导间时做好协调。
4、农场劳动时一间一般实行8小时工作日,开停工时间根据需要零时安排,遇灌水等特殊情况除外。
5、从所有职工均有责任有义务为农场提供临时的义务帮助。
满意请采纳
关于规范国有农场土地管理的意见
各县(市)国土资源局,茂南、茂港分局,国有农场: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规范国有农场土地管理,正确引导农场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合理、节约集约使用土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理顺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农场土地管理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土地管理法定职能作用
(一)国有农场设置土地管理机构,行政上接受农垦系统领导,业务上接受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领导,实行双重领导、双向负责的管理体制。
(二)农垦系统土地管理机构纳入全市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农场土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搞好农场土地管理工作。
(三)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国有农场土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登记发证和土地执法监察等环节实施统一管理。国有农场土地管理机构负责场区土地管理事务,其主要职责是:
1、宣传、贯彻和执行国家、省有关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土地管理的文件、规章。
2、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工作,监督检查场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
3、负责场区土地资源变更调查、土地登记发证和土地变更登记的调查、审核呈批工作;协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场区内的地籍测绘工作。
4、承办场区内建设用地、临时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5、监督检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本场区内的贯彻实施。开展土地巡查监察,及时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协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6、协助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分等定级和土地资产评估及管理工作。
7、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办理场区内发生的土地信访事项,调解土地纠纷。
8、承办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委托办理的其它土地管理业务。
二、加强农场土地规划管理,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四)国有农场要在地方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国家批准确定的方针、任务、计划、指标和茂名市以及有关县(市、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农场的实际,依法编制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对场区土地实施用途管制。
(五)农场内单位和个人使用的所有土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六)依法合理使用国有农场土地。非农建设确需使用农场土地搞建设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依法给予补偿和安置,不得强行划转国有农场土地。
(七)国有农场土地开发利用和建设用地,由茂名市国土资源局按照省下达的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以解决国有农场的用地需求。
(八)农场的各项建设应按照经依法批准的规划实施,依法向当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办审批手续和用途变更手续。
管理创造效益,企业的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
企业倒闭的原 因有千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管理有漏洞、不到位;成功企 业的经验有千种,归根结底是管理得法、管理措施落实到位。重 视管理,完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 工作做得好,就能把单位的人、财、物合理结合起来,就能以尽 可能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管理工作做得好,就能人尽 其才,不但用尽可能少的人做更多的工作,而且能使每一个人都 心情愉快。
作为家庭农场主要善于管理,就是要树立科学管理的 意识,善于运用计划、组织、协调、空制等管理的职能,制定农 场的各项管理措施,建立家庭农场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益求精, 规范化、制度化农场的运行,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 效益。
与家庭农场的发展相结合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于当前的管理,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原则上要保障家庭农场2 ~3年发展的需要。
2.全面、简单、可操作性强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到工作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实施起来非常方便。3.符合规范制度的结构应该包括总则、执行细节、管理流程、罚则、附则等章节。
4.要有约束性或激励性制度旨在告诉农场成员,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具体怎么做,做错了将受到何种处罚,做好了如何奖励。5.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严格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重要。
制度的执行,不仅是员工 的事,制度制订者要带头执行,起到表率作用。
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形式上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毫无疑问,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驱动农村改革的两大轮子即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又构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关键。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
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
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
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
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
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 3%已外出。
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41。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6。
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6。 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更多是凄凉。
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
1992年,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
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
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
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