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峄山碑》文白话文译文:
大秦皇帝建国,在那辉煌昔日,子孙世袭称王。讨伐叛乱逆贼,威名震动四边,武力直达远方。犬戎敢不遵奉,历时数十年间,扫灭六国豪强。登基二十六年,上天授我尊号,孝道明显昭彰。大业既已成就,于是施恩天下,亲自巡幸四方。
登于峄山之巅,群臣竞相跟从,沐浴天恩荣光。追忆战国乱世,各国分土建邦,灾祸从此释放。攻战无止无休,鲜血浸染荒郊,一如远古蛮荒。华夏虽无万世,圣明五帝三皇,谁可疗此恶疮?唯我大秦始皇,天下定于一邦,再无战祸创伤。
消灭灾荒祸害,百姓安康宁定,福泽久远绵长。群臣称颂不尽,刻于峄山石上,功业永传万方。
《秦峄山碑》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
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
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扩展资料:
碑文镌刻背景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峄山碑
峄山碑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 ,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摹刻予枣木板上。
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
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拓片尺寸:1.7*0.82米.因碑额有“三公之碑”四字,通常称《三公碑》,金石各书均称《三公山碑》。因与祀三公山碑均以“三公”为名,仅字大小而异,故俗称祀三公山碑为《大三公》,称此碑为《小三公》。
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城角儿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县刘宝楠于城西门外八都神坛访得此碑,并与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三公山神碑共四汉碑一起移置于文清书院。清宣统二、三年(1910-1911年)间嵌入元氏县第一高级小学(即文清书院)储碑室之壁间,到1935年陈铁卿先生曾拜托元氏县长秦荣甲将墙壁拆除,拓下碑文及碑阴,发表于《河北月刊》第三卷第五期上。此后至今下落不明。
三公山碑系汉灵帝(刘宏)光和四年(181年)四月二日由左尉樊子义立,是时正值南阳冯巡任常山相,故此碑文中有二百余言称颂冯公,故《河朔访古记》误载为“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此乃误载。
碑为圭首,碑额,隶书,23行,行40字,穿项,穿占14字。有碑侧题记,隶笔遒劲,亦汉碑之珍品。《集古录》、《金石录》、《常山贞石志释文》均有著录。
碑文内容主要是祭祀山神,求神垂恩地方,保佑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价格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译文:始皇帝建立国家 当初(在战国时期)世袭为秦王 对乱臣贼子进行讨伐 威名显赫震动八方 驻守的将领奉天承运 没有太久就诛灭六国 始皇帝26年 功德传诵 尊老孝道光明高尚。
峄山,又名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
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下。”东山即指峄山。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
《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
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
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有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美。
一是石美。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自不待说,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
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人叹为观止,难怪游人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 故峄山与中华五岳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石巧。
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据考察,有名洞穴144个。
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话传说美。
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峄山还是道家活动的场所,甚得历代达官显贵的垂青。
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之人。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拓片尺寸:1。
7*0。82米。
因碑额有“三公之碑”四字,通常称《三公碑》,金石各书均称《三公山碑》。因与祀三公山碑均以“三公”为名,仅字大小而异,故俗称祀三公山碑为《大三公》,称此碑为《小三公》。
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城角儿村。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县刘宝楠于城西门外八都神坛访得此碑,并与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三公山神碑共四汉碑一起移置于文清书院。
清宣统二、三年(1910-1911年)间嵌入元氏县第一高级小学(即文清书院)储碑室之壁间,到1935年陈铁卿先生曾拜托元氏县长秦荣甲将墙壁拆除,拓下碑文及碑阴,发表于《河北月刊》第三卷第五期上。 此后至今下落不明。
三公山碑系汉灵帝(刘宏)光和四年(181年)四月二日由左尉樊子义立,是时正值南阳冯巡任常山相,故此碑文中有二百余言称颂冯公,故《河朔访古记》误载为“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此乃误载。 碑为圭首,碑额,隶书,23行,行40字,穿项,穿占14字。
有碑侧题记,隶笔遒劲,亦汉碑之珍品。《集古录》、《金石录》、《常山贞石志释文》均有著录。
碑文内容主要是祭祀山神,求神垂恩地方,保佑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价格。
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选段翻译:
于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
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
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
长惊夜杌。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名大宗。
彤彤法宇。繄我四依。事该理畅。玉粹金辉。
慧镜无垢。慈灯照微。空王可托。本颠同归。
译文:
那些贤明之士啊,正勤勉的修行,缅怀佛家的宝塔,想要弘扬善因。圆阶(不知为何物,是圆形的台阶或者是佛教语?)已经成就,层层覆盖最早的一层。于是昭示皇帝的梦,福降于天人。
想到那些后进的人,心灵阻滞迷乱,身陷歧途而不自知,得不到真正的哲理,日夜惊惧不安,惧怕真理。如果没有得道高僧,谁来阐明天地间的大道理?
那辉煌的寺院,是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万事完备,条理顺畅,金玉发散着精粹的光辉。智慧如镜,不染尘埃,佛法如灯,观照细微,我们可以将自己托付给佛,一同皈依西方极乐
多宝塔感应碑文全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
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呼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
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无取熊罴之兆。
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
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
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室界。
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
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
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
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
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
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
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
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
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
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
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
凡我七僧,聿怀一志,香烟不断,经声递续,昼夜塔下诵持法华,炯以为常,没身不替。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
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
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
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
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算墨尘,永垂贞范。
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
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
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
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惠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业。
圣主斯崇,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承陛。琅槛,玉居楹,银黄绋户,重檐叠于画,反宇环其璧 ,坤灵以负砌。
天俨雅而翊户或复肩驾挚鸟,肘擐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
须弥之容,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
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于法侣。
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
譬尤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
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
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 ,袭衡山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
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菡、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檀之围绕。
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
举事徵理,含毫强名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暇。慧通法界,福利恒沙。
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
于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
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
其二。轮奂斯崇,为章净域。
真僧草。
封禅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
它起源于春秋至战国时期,是当时齐、鲁的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天帝。
封是祭天,禅是祭地。泰山封禅,便赋予了帝王取得上天承认、证明自己是“天子”的神圣意义。
封禅大典便成了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也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为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
历次封禅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史记·封禅书》有远古七十二帝王朝拜泰山的记载。
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成为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盛事。据史书记载,自秦代到清朝2000多年间,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到泰山封禅,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泰山,树立了皇权国威,而泰山因帝王封禅成为国家祭天圣坛的象征。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
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奉高县。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武帝南巡。次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春月还至泰山,四月封禅。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正月,武帝东巡海上。四月还至泰山,举行第三次封禅。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三月,武帝至泰山举行第四次封禅。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武帝至泰山,举行第五次封禅。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武帝由钜定还至泰山,举行第六次封禅。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
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
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颋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
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佑,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
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
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只: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若,迄未敢康。赖坤元隆灵,锡之景佑,资植庶类,屡惟丰年。
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
尚飨。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
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玉牒文: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
上一篇:认职书范本(认职申请书)
下一篇:医院食堂承包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