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幼儿园的教学特点决定,教案的编写尽量简单,突出,要有特色,根据儿童心理制定教学流程,选取教具,活动过程中应考虑到安全、健康等影响因素。
教案的基本内容
1、教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可以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2-3学时)编制一个教案。
2、根据幼儿年龄和接受能力,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到年龄段,来设计内容。
3、教案设计要有自己的风格,幼儿具有极强的探索欲,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利用道具、游戏、引导、手工等步步引入课程。
4、教案编制基本格式
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教学、能力发展和思想教育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课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备课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由这两句话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
虽然,有效的教学并不完全是由备课的精细度决定的,但精心的备课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现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为(主要指向教师的内在思维)。
同时,通过日常下园与教师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我尝试着从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说起,接着谈谈备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组关系,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处理好这几组关系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 通过计划我们能够了解教师的基本想法,进而了解其想法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于对大量教育活动计划的分析及与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的思路和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备课的习惯性思路:教师们在备课时更习惯于从教育内容出发来设计活动。他们在设计活动时一般是先想内容,即“我想教给孩子什么”或“我想让孩子做件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挺好玩的”,然后再考虑“我想教的内容中包含哪些目标”,接下来是“我要怎么做”。
1、内容的选择 教师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大致包括两条途径:一是依据目标从现成的各种教材或生活中(如季节、节日)寻找相关内容,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的一条途径;二是教师围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选择内容。其中,一些教师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或内容的新颖性,但这种考虑多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开展活动时,他们一般会说“我觉得这个内容挺好的,我们班孩子应该挺喜欢的”,或者是“我们班孩子最近对这个一直很感兴趣”,而当你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孩子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兴趣反映出孩子怎样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说不清楚了。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内容时缺少对孩子们与此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同时也缺少对教学内容或教材的独特价值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目标的设定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选择的内容,教师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或《细则》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
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时还会将目标与幼儿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幼儿做这件事。
这反映出教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缺少对所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缺少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和能力或需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对既定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关键经验的具体思考。3、过程的设计 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有时也会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操作或者与同伴讨论。
最后是小结,将老师认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再跟幼儿强调一下,以确定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或展示幼儿做出来的作品。这个过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畅的,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走过场,按着老师预设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进,直至有幼儿能够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
这反映出教师重形式、重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缺少对幼儿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分析,缺少对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分析,缺少对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间关系的思考。(二)教师习惯性备课思路背后的观念及主要问题:上述种种习惯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他们在设计活动时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现出了过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儿想法及其背后需求的观念方面的问题。1、以“我想教什么”为出发点,缺少对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和这个内容与幼儿当前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思考,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2、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过了”,孩子就“学会了”,于是以教的过程替代学的过程,缺少对幼儿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的关注和把握,导致学习的被动性。3、以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为落脚点,缺少对幼儿在学习过。
一、怎样备课 所谓备课,主要是指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
显然,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核心。(一)全面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备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做到,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的、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
之所以应当坚持这种观点,首先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谨,知识与知识之间,不仅存在着纵向的联系,也存在着横向的联系。
离开对全局的把握,也就很难处理好局部。 北京的马芯兰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孕伏、迁移与交错,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陈景润同志曾向我们建议,要特别重视上好第一节课。其理由也是出于对前个章节的第一节课,在全章节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足够的重视。
假如我们对教材缺乏宏观的了解,教学时就很难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往往表现为把局部的现象视为普遍的规律。 假如我们对教材缺乏宏观了解,既使在教学中未出科学性错误,也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
有些课看起来似乎是完成了任务,细分析并未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原因常常就在这里。 备课时,怎样体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呢?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坚持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的结合。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整个单元,再把所有例题加以分析。找出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基础,研究各个例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我们就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认识逐步加深、完善的过程做到了心中有数,也就容易发现每节课应达到的高度。这样,虽然也是一节一节地上,但它们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
(二)深刻领会编者意图通过备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怎样领会编者的意图呢?我看主要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语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
然后我们自己再来回答。经过这样一番思考的过程,我们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在“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一些天平图。有的图左右两边全注有具体的数量;有的图,在一侧出现了未知的数量。
编者之所以这样处理,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等式的概念,然后是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 天平图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还有别的作用吗?我想是有的。
起码它还有助于对方程的解的理解。因为只有当未知数x取一定的值时,天平的两边才会保持平衡。
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三)认真确定目的要求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全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
制定教学的目的要求,一要具体,二要明确,三要恰当。切忌笼笼统统,模模糊糊。
在制定目的要求的同时,还要构思落实的方案,使它真正能够变成现实。没有具体实施的构想,再好的目的要求也等于零。
(四)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目的要求的关键。
1.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的一般原则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符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改革教学方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首先,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通病,也是注入式教学的要害。死记死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等,是必然的恶果。
要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必需注重过程。对于概念来说,要注重抽象概括的过程。
对于公式来说,要注重推导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题目的解答,都要注重分析的过程。
之所以要注重过程,其原因就在于只有采取最佳策略解决了问题时,才称得起高质量。而这个策略水平是在过程中才反映出来的。
另外,也在于只有这样才符合认识的规律,才是启发式。 其次,应处理好认识上两次转化的关系。
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两次转化的。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对第一次转化,教师是重视的,而对第二次转化往往重视不足。 认识上的第二次转化,往往是通过练习来实现的。
但不能说,只要坚持了练习,就一定有助于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因为还要分析练习的内容及方式。 练习应从基本的,简单的开始,但不能统统是模式化的。
相反,应有一定数量灵活的,综合的,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深刻、敏捷和灵活。
此外,备课除备书本外,还应备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备好课,讲好课。二、怎样写教案教案,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方案。
(一)一份较好的教案应具备哪些条件呢?1.应当具有科学性 教案是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统一。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撰写活动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教案写得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么在教案的实施过程即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中心明确.反之,则条理不清、轻重不分,教者思绪不明,学者一头雾水,就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写好活动设计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那么,怎么样才能准备好一个好的教案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教材的选择 我们选择教材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一节课的内容深了、浅了、多了、少了,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先发制人,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制定原则上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一个活动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 1、认知 2、能力 3、情感 如儿歌《过桥》的目标是: 1、学习口齿清楚、声音自然地朗读诗歌. 2、尝试简单地仿编. 3、体验活动的乐趣. 目标1 学习朗读、学习儿歌是知识层面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目标2 尝试简单地仿编是能力层面的,是能力的提高和锻炼; 目标3 体验活动的乐趣是情感层面的,是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当然,在确定目标时虽然基本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但也不是说每个活动设计都是这样三条目标,有时候也可以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根据每个活动的侧重点来安排目标的前后.如儿歌《太阳和月亮》的目标就是这样的: 1、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诗歌带来的乐趣. 2、尝试创编诗歌,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 目标1中参与和体验就包含了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内容,参与活动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儿歌,完成知识上的学习和积累;体验乐趣就是情感方面的感受.目标2中的创编和激发就是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创造精神也有了开拓.而且在两个目标中显然体验是更为重要的,因此放在第一目标中.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活动中,有时候是知识目标最为重要的,有时候是情感目标最为重要的,而有时候是能力目标最为重要的,可以在目标的排序中体现出来.如果是三者并重的,那就可以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来排列. 三、流程的设计 流程的安排正如做菜的顺序,是先放主料还是先放佐料,放佐料时是先放姜蒜还是先放酒醋都是有讲究的,放得好放得适时则色美味鲜,入口回味无穷;若放料放得不好则食欲全无,再好的营养再好的材料也是付之东流,失去应有的价值. 一堂课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场的第一环节很重要.引题能不能先声夺人,对一堂课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第一炮一定要打响打好而且要打得准确,把孩子的注意力最大力度的吸引过来. 一般在引题后就是重点内容的学习了,这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教之有法,要让幼儿学得开心,学有所得.而怎么教、怎么学就看你活动过程怎么去设计.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老师的许多隐性因素渗透在设计中,自己的心中一定要明白这个环节要安排在哪里,要如何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只有做到设计时的心中有数,才能做到上课时的运用自如.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很容易犯一个低级错误,即认为反正课已经完了,赶紧收场了事,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头重脚轻、牛头蛇尾的感觉,所以在最后的环节也一定要从容不迫、有始有终,最好能与开场相呼应,使整个活动有圆满的感觉.而且在整个活动设计中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使整节课条理清晰,不要中餐西餐满堂彩,一会儿用筷子一会儿用刀叉,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有一个学习、巩固、提升、迁移的过程.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在结束时也是留有悬念的,一节好课上完了也不应该是嘎然而止,而应该是余味无穷,意犹未尽. 四、教具的准备 教具是为教学服务,所以宜精不宜多,宜巧不宜花,每一件教具都要用在刀刃上.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即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要考虑课的需要. 教具的份量要足,但不要多了,多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教具的制作要精巧,但不要花俏.可以利用现成的实物,也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但绝不可粗制滥造,以免给人造成不负责任的感觉.但也不必太多花俏,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甚至有时候会中看不中用. 在写教案时只要把本课有关的教具写清楚就好了,当然,教案里写到的准备并不单单只是教具的准备,还包括幼儿的知识准备,如有一些特殊的活动还要有天气准备等等. 五、教案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活动设计包含四个要素,即上面说到的四个大点: 1、设计意图,也可以是教材分析 2、活动目标 3、活动准备 4、活动过程 如有必要,还可以加上第五点:活动延伸. 总之,要写好教案,首先要选择适合各年龄层次的幼儿学习的教材,然后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慎重地确定活动的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流程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切实为目标服务,以达到教得轻松、学得开心的目的,每一次活动都能真正让幼儿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 当前,上级评审组评估要求教师写教案,我们按观摩课的要求和格式书写: 如:教学名称(科目):大班语言:秋天的雨 幼儿园名称及教师姓名 设计意图:用简练语言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好课是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促进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备课同时反映一个老师治学是否严谨、态度是否端正。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衡量一个老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备课也无只止境,必须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下一篇:货车挂靠公司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