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
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孕育习俗:
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
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
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往兆。现代汉族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的还办生日酒,款待亲戚朋友。江南农村还有包周岁粽子的习俗。这种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长,寓意孩子快长大。
祭祀习俗: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褥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嫁妆
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上头
这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红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条边长为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盖巾”,俗称盖头。对于盖头这一婚俗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新娘蒙红盖头,是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源自古代的“掠夺婚”之说,意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犹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般,可见古时女子之地位。
撑红伞
迎亲的当天,新娘出门时,站在露天的地方,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撑起一把红伞护着新娘,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哭嫁
哭嫁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很难理解,但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娘家亲人。并且,女子出嫁后,也不能像如今这般,随时返家探望家人,新娘要回娘家必须要得到夫家的批准。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哭嫁的来源是因为古时候的女子,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女子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这一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拜堂
又称为“拜天地”,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但是拜堂并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中的礼仪。在婚礼仪式时,司仪会大声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这其中,“拜天地”是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是指对男方父母行礼,表达孝道;“夫妻交拜”则是代表夫妻相敬如宾。在某种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与男性同一地位的一种体现。
闹洞房
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三朝回门
意为“归宁”,新娘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着一些礼品回娘家祭祖,随后再随丈夫返回夫家。古时女子出嫁后,很难有机会回娘家,所以回门很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
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
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 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2。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 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3。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
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
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
《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
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蒙古族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
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朝鲜族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
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
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
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拉祜族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
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发轿:到了完婚吉期这一天,打发花轿去迎亲,就开始“过事了”。清晨及早招呼亲友和办事人吃过早饭,便准备出发迎娶。
室内外卫生打扫干净;大门小门都贴上红纸对联;该贴“喜喜”字的地方贴上“喜喜”李;窗上糊上新白纸,贴上窗花;唢呐开始响动,农家小院顿时显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气氛。 2。
迎花:就是迎亲花轿返回后迎接的礼仪。过去,花轿返回大都掌握在太阳压山、时近黄昏之际。
古时,把“婚”作“昏”。《白虎通》上说:“婚者,昏时成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
为什么先民要在黄昏举行婚礼?民俗家对此说法不一。一说是和奴隶制时代出现的抢婚现象有关,既然是抢,就得掩人耳目,趁黑遮丑,暗成其婚,这样就相延成习。
又一说是取男(阳)迎女(阴)之意。《仪礼·士昏礼》中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可见古时婚娶成礼在昏时,就意味着阳往阴来的意思,若不在此时迎娶,则婚不以时,不吉。
3。拜天地:拜天地时,花堂的设置也有许多讲究,一般在庄子正中墙壁上挂幅帐慢贴上“喜喜”字;桌上摆列香表供品,红烛高照;有的还供奉“天地三界红鸾天禧周公、桃花之神位”的牌位;还要放上斗、秤、尺、擀杖、算盘、镜子。
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显然和神话传说及象征吉祥有关。据传,周公(非西周时的周公旦)与桃花原是天宫玉帝身边的两位仙童,因男童儿屡犯戒律,被贬下凡转生为周公。
他在凡间每每参透天机,触犯天条。玉帝曾多次派兵遣将,欲将其收服治罪,都被他预知先逃。
后来便密派女童儿下界,转生为桃花,与他配为夫妻伺机降服。 不料又被他识破,他与桃花恩爱相处,二人反成为美满夫妻。
流传下来被民间尊为“天赐良缘”之神。人们常把情场得意称之为“走了桃花运”,也源于此。
至于桌上放斗、秤之类,传说很多,如象征“公平合理”、“秤平斗满”、“三媒六证”、“夫妻同心”、“肝胆相照”等等。 过去拜天地时傧相还有许多说唱词,如“进堂词”、“拜堂词”、“完婚告文”,文词各异,繁简自便。
4。入洞房:洞房者,深邃的内室也。
语出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以后称新婚夫妇的卧室为洞房。
拜完天地人洞房时仍要踩毡而行,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各拉红布,相互牵引,取“千里姻缘一线牵”之意。 进洞房门时,新郎先人,曰“先人为主”。
新娘进门时,一人端着升子盛着铜钱、大枣、核桃、麸子、谷草节,从内向外抛撒,谓之“撒帐”。边撒边唱: 5。
待客:通知亲友、邻里、家族共同操办,都要力所能及地筹办筵席,款待宾客。礼品有“官情”,即亲友族人合办,一般为牌、匾、嶂、屏等;也有“单情”,个人自带礼物或礼金,前去贺喜,俗称“行(xing )情”或“戴礼”,亦称“行门户”。
过去“行情”,,一般“情”仅带16个、24个、48个白面蒸馍,8个算“一碟子”。“行情”带的馍馍叫“礼馍馍”,主人退回2至5个馍馍叫“回盘”。
此外,根据亲朋关系亲疏,红事送梳妆物、衣料、贺联等。事主设“礼簿”逐人“上礼”,以备还礼。
送礼也有许多忌讳,一般不送镜子,有认为对方难看之嫌。 不送钟表,有“送终”之讳。
6。进门:是指新娘入厨拜灶、“试前程”、做“试刀面”等礼仪。
这大概来源于“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王建《新嫁娘词》)的习俗。 新娘进厨房门时,门楣吊个蒸摸,要求新娘吞一口,象征进门时就有吃的。
麻利的新娘并不用嘴去咬,而是伸手一把揪下,进门后丢在水瓮里(待后捞出,烤干后夫妻分食)。接着在灶前磕头拜灶神,磕头起来时在地上拾起一双筷子,插在筷篓里,表示正式成为家中一员。
7.拜大小:开始先把祖宗“影”挂起来,新郎新娘先拜祖宗,接着向家人、亲朋、邻居长辈磕头。 由傧相一人手里端着盘子,按辈分远近、关系亲疏、有先有后地喝礼:“给XXX磕头了”。
给谁磕头,谁就要在盘子里给新郎新娘放些钱或礼物。拜大小的头不能白磕,回报有轻有重,量力而行,有的放些零钱,有的则是放鞋、袜、帕、巾、帽、枕头顶子等物。
拜大小的钱物,夫妻同数均分,以示辛劳共得。 过去,当地还有拜庄的习俗。
为什么要拜庄?看来大概是为了让新娘认人、认门、认辈分。拜庄一般由嫂子陪同,有一小弟捐拜毡。
早先,新娘一出家门,挨门过,见了长辈磕个头,见了平辈行一拜。俗语说:“新媳妇过门三天没大小”。
有些平辈好钻空子,硬说他是长辈,也要人家磕头。 为了热闹,领媳妇的嫂子也帮着村里人一起耍,她一会儿指着刚学走路的小男孩说:“这叫小叔,快磕!”新娘就只得磕了。
一会儿又指着那家正在吃奶的小女孩说:“别看她年龄小,辈儿高着哩,叫她小姑。”新娘照样磕,惹得围观的大人小孩哈哈大笑。
新媳妇也明知自己吃了亏,上了当,但也毫无办法。 受了拜的长辈,常送一些小礼物给新娘,如手帕、香皂和钱币之类。
那些同辈们为了耍得更开心,有的给两个红辣子,表示两口永远“拉住”,表示白头到老不分离的意思;有的给一个鸡蛋,希望新娘来年生个“乖蛋蛋”。因而,。
Wedding Customs of Xinjiang Uyghur Ethnic GroupThe wedding tradition always show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 for which it usuall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wedding tradition of Uyghurs was formed gradually in their daily life. For Uyghurs wedding is a big happy occasion which generally last for two or three day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dding, both the groom family and bride's family hold separate wedding ceremonies at their own house. They play “Dotar”, “rawap” and “Tambourine” while 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The ceremony is immersed in the joyful atmosphere. The bride wears her beautiful dress together with her bride's mates and other friends, waiting in a neighbor's house. The bride sits on the carpet at the corner of the stage bed, while her friends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quite limited space waiting for the groom.Wedding Customs of Xinjiang Uyghur Ethnic GroupAt the same time, the groom, while waiting for the anointed hour to come, sings, dances, and makes laughter at his best with best men and other friends. He is trying to make this his happiest occas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wedding ceremony, the groom and his friends are drowned in the cheerful atmosphere. At night, one day before the wedding ceremony, or in the morning on the day of the ceremony, the ritual of “Nika” is performed. During the ritual Mullah preaches about the marriage. Both bride and groom are asked if they accept each other as husband and wife. After they both agree, the Mullah asks them to share an Obi non which has been soaked in the salty water. In the afternoon, the bride wears the wedding grown and covers her face with lace veil, waiting for the anointed hour. The groom, on the other hand, dressing his new clothes, is going to the bride's house with his families and friends. On the way, they play the “tambourine”, suona horn, and“rawap”, and cheerfully they sing “marry me the bride”.When the bride's family knows the groom's party is coming, they stand at the door and block the groom. only if the groom gives gifts, will he be allowed into the house. The bride's family entertains all the people coming to the ceremony. They dance and sing in the yard to make the wedding grander. Before the groom takes the bride away, she needs to farewell her parents, asking blessing from them. The parents bless their daughter in front of the crowd. At that time, the bride mostly cannot help crying. The groom is now singing a song to “persuade”. After taking the bride, the groom's party cheerfully plays “tambourine” and“rawap” and goes back to the groom's house. On their way back,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are allowed to stop them for gifts. They let the party proceed when they get presents. It is a way to make the wedding more impressive. When the bride arrives at door of the groom's house, she needs to pass over a bonfire set off by the groom's family. She then walks on the new carpet put out from the outside door to the living rooms. They call this new carpet “Pazidagze”. The girls need to stand on both side of the carpet to greet the bride. When the bride arrives at the living room,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and dance to unveil the bride. One of those dancers unveils the bride quickly. She then turns around and bows to the crowd. After that, the wedding feast swings into action. Following the feast, the dancing party starts at night. Everybody at the party sings and dances along side the music till midnight. The wedding ceremony reaches its climax. The next day in the morning, the bride, accompanied by the groom, goes to see the parents-in-law and greet them. The parents need to receive the bride well and give her gifts. For the special breakfast which Uyghurs call “Yisikilik”, the bride's family cooks the food and brings it to the new couple. Usually the bride's family cooks pilaf (a traditional Sinkiang food) and thin-skined Baozi. After the breakfast, the groom, accompanied by one or two of his friends, goes to see and greets his parents. His parents need to receive him and his friends equally well and give them gifts. Within one week after the wedding, both bride's and groom's families need to hold “Qirlak” to feas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It is till then, the whole wedding ceremony ends. The Uyghur wedding customs may va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gions or even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side. No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wedding ceremony in the city, especially, catches up with the newest trend of the time.。
鞋子——婚俗中的吉祥物 榄子鞋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鞋子是一种吉祥物,这是由于鞋子的成双成对和"鞋"和"偕"的同音而产生的一种象征民俗。
有作为婚亦赠品;有作为出嫁必备的;有成为祝贺新婚幸福的。如:毛南族男女青年,互有好感,就在月明之夜,邀约去花场互叙衷肠,倾吐爱慕之情,称之为"坐夜",只要双方愿结百年之好,"坐夜"时就互赠信物。
姑娘一般赠送小伙子一双"榄子鞋",即用打鞋底的白线结成一组组方形花格的布鞋。小伙子一般要送姑娘一顶"花竹帽",互赠信物后,表明两人已定终身。
年 鞋 在仫佬族中,鞋子也是姑娘赠给后生的定情信物。姑娘在"走坡"活动中 暗测情人脚的大小,按尺寸细针密线缝制,鞋做成后放蒸笼蒸十几分钟取出晾干,在以后与情人会面时赠给他,他为定情物。
因赠予的是年龄相仿的后生,故这种鞋俗称"同年鞋"。 花 屐 京族民间婚姻风俗中更为有趣。
男女相爱后,男方便托媒人将自编的一首情啉和一只插有花卉的彩色木屐,送往女家。女家也从姑娘房中拿出一只花屐。
如果双方花屐左右配对,这对情人便是天作之合;如果不配对,便意味着无缘相许,结不成情侣。 花屐配对后,即选期送礼盒联亲,俗叫"送花屐"。
丝麻鞋 在汉族,北方有些地区,结亲时,男家必须向女家送丝麻鞋,鞋必须成双成对,取吉祥和谐、双双对对,永不分离之意。同时,亦含新妇穿丝麻鞋上轿,以丝麻之绵韧,谐"思妈"之意,喻新妇于归,不忘生母。
所以作为婚姻礼物,鞋子也含吉祥和谐的意思。 偕 鞋 在安徽芜湖,民间嫁女,预备嫁奁时,必制新娘和新郎鞋子各一双,并要将新娘之鞋,纳入新郎的鞋中。
新娘出嫁时,将鞋带到夫家。在合肥,则是在婚礼正日,新娘步入洞房时,要和新郎交换鞋子,新郎新娘各自穿着对方的鞋子,"同鞋"与"同偕"谐音,这都包妻同偕到祈求。
蹈婿鞋 江南地区汉族中的"蹈婿鞋"是新娘下轿,首次进入夫家门的仪式,即:新娘下轿必须换上新郎的鞋子走进去,故又称"踏夫鞋"。"鞋"谐"偕"音。
象征白头到老之意。 换脚鞋 在丽江纳西族办喜事时,当男家把新娘迎进屋后,新娘先送给公婆各一双鞋。
在入洞房时,女方送亲的人故意将新娘送给新郎的一双鞋丢到新床底深处,迫使新郎弯腰到床底将鞋取出,而后拉着穿起。此鞋称为"换脚鞋",也取夫妻同偕之意。
抢新娘鞋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穿新娘鞋拜天地,会给婆家带来吉利,到后来逐渐演化成闹新房中的一项活动。 如在安徽徽州等地区,姑娘出嫁,娘家均特做一双"新娘鞋",用作新婚夫妇拜天地时穿。
闹房人在新娘未拜天地前,总是想方设法把"新娘鞋"搞到手,迫使新郎用喜烟、喜糖等来换鞋,博得大家欢笑。各地方法很多;如黔县民间,"脱"鞋人不惜翻山越岭,甚于通宵守在新娘去婆家的必经之路上,以便乘机劫鞋。
休宁县民间,在新娘花轿进了婆家门,乘新郎将新娘从轿中背出时,闹房人故意前拥后挤,乘新娘不备,将鞋脱下。因新娘脚忌讳着地,新郎得一直把她背在身上。
解怀脱鞋 在江苏海州地区,还有解怀脱靴的婚俗。当夫妇进入洞房,送房人退出后,新郎替新娘解开一个衣扣,俗称"解怀"(亦称"开怀"。
本地俗称妇女开始生孩子为开怀);寓意早开怀、早生子。解怀后,新郎坐在床沿,新娘替新郎脱鞋脱袜,俗称"脱靴",以示对丈夫的尊敬,自甘终身照料丈夫起居。
新娘穿虎头鞋,更有趣的是在崇明岛新娘穿虎头鞋的风俗。在岛上,当女子出嫁时,一定要穿一双虎头鞋,俗信借老虎的威势,过门可制服丈夫。
所。 。
1、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2、祭祖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
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3、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5、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6、拜岁 在辞旧迎新之际,都要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中华文化的信仰根基源于“敬天法祖”,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
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褥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嫁妆 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上头 这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红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条边长为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盖巾”,俗称盖头。对于盖头这一婚俗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新娘蒙红盖头,是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源自古代的“掠夺婚”之说,意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犹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般,可见古时女子之地位。
撑红伞 迎亲的当天,新娘出门时,站在露天的地方,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撑起一把红伞护着新娘,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哭嫁 哭嫁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很难理解,但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娘家亲人。
并且,女子出嫁后,也不能像如今这般,随时返家探望家人,新娘要回娘家必须要得到夫家的批准。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哭嫁的来源是因为古时候的女子,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女子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这一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拜堂 又称为“拜天地”,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但是拜堂并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中的礼仪。在婚礼仪式时,司仪会大声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这其中,“拜天地”是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是指对男方父母行礼,表达孝道;“夫妻交拜”则是代表夫妻相敬如宾。在某种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与男性同一地位的一种体现。
闹洞房 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三朝回门 意为“归宁”,新娘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着一些礼品回娘家祭祖,随后再随丈夫返回夫家。古时女子出嫁后,很难有机会回娘家,所以回门很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
过年前有如下习俗(顺口溜): 二十三炕锅扇。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杀年猪, 二十七杀口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采青酒, 三十捏鼻(即包饺子), 初一拱揖(拜年)。 ●中国春节习俗 祭社(腊月廿三) 扫尘(廿三到除夕) 春联(三十) 年画(三十) 年夜饭(除夕夜)守岁(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压岁钱(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财神(正月初五) 送穷(正月初六)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
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
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
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