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法”指导小学生写出优秀作文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写作教学的目标,做好习作入门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行呀,故而,我觉得应该遵循这3步走:
第一步:培养兴趣,让学生有的写
作文要早起步,晚约束,“兴趣是第一位老师”,确实,学生尝到了写作的趣味,甜味,像刚学步一样走好了写话(甚至一二年级就开始拼音写话)这一关,话不在乎多,长则七八句,短则两三句,只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着去写观察到的事物,用心写出自己想到的感觉,学生会觉得想写,有的写了,这写作的大门就已经向学生打开了。以后,写作教学就能一路好走。
第二步: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
名人就说过: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因而,我很注重平时在学生面前快乐生活,全身心地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的滋味,不论是“酸辣菜”,还是“甜美汤”,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最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品尝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能大胆地写清楚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生活中的场景写细写活就了不起了。教师要当好伯乐,尽力发现每位学生,每篇作品的“亮点”、“闪光处”,大力表扬,相信在教师欣赏的目光里,每位学生都是千里马。
写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扎实走好前两步,学生有的写,就能写“大胆文”。我觉得学生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了,这就是作文,不要把小学生的作文当作品,而是要牢牢记住: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呀,因而,走好前两步是打好了写作的扎实的基本功。有人说:小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简简单单做文。看来还真是这个理呀!
第三步:方法入手,让学生小心写
我们知道,有了方法,能使一件事做得更轻松,做得更完美。学会一些方法对小学生的启蒙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要说,在写作教学中遵循方法入手,让学生从大胆写到小心写,由“大胆文”过渡到写“小心文”,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学生不会随意写,会慢慢地斟酌选材,推敲言语,什么可以写,什么更好写,什么写更好,怎样写最好,会不自觉到自觉地知道小小心心用好词,写好句,开好头,结好尾。这样,写作教学就有了层次,有了进步,有了发展。
这些只是教小学生作文的方法,
至于你手足无措的情况的话,
我建议你教他们学习作文的时候,
可以多跟他们沟通,
多了解他们的内心,
比如开开小玩笑,
对他们不要觉得见外,
要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的对待他们就可以了。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加油!!
希望这样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补充一下????
你说备课啊,
但是备课我觉得没多大的重要性,
重要是要给他们讲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你给他们讲作文的道理,
他们也未必能听进去,
只有挑起他们的兴趣,
那么再看备课的内容吧。
【】
这个链接对你有帮助的。。
没什么可以帮到你的,
只能祝你成功!!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2、增加学生的文学写作感性体验,作为理解文学写作原理的基础。3、传承文学写作理论知识,揭示文学写作规律。
4、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从教能力。二、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在多种文学体裁上具备较丰富的的写作感性体验,能够自觉地将写作理论与自身经验相结合。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学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认识文学写作规律。
4、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从教能力。三、教学内容讲授和训练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影视文学五种文体,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一)散文。
1、散文概说2、散文的审美特征。3、散文的写作。
(二)诗歌。1、诗歌概说。
2、诗歌的审美特征。3、诗歌的写作。
(三)小说。1、小说的界定与分类。
2、小说的审美特征。3、小说的写作。
(四)报告文学。1、报告文学概说。
2、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3、报告文学的写作。
(五)杂文。1、杂文概说。
2、杂文的审美特征。3、杂文的写作。
(六)影视文学。1、影视文学概述。
2、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3、影视文学的写作。
(详见教学大纲)四、师资队伍写作教研室现有4名成员,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2人。五、教材 《现代文学写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董小玉、梁多亮、蒲永川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六、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七、教学手段及教学条件配置1、精讲多练。2、提供较丰富的写作参照资料,包括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和教师的“下水作文”。
八、教学质量评价1、以精讲多练为主要评价指标,看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和写作从教能力培养是否落到实处。2、分析学生习作(各类作业),根据其前后变化判断其能力的提高与否。
3、通过考试、考查判断教学质量。
文学“文本”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好“文本”,培养能力。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就在于它语言的“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说过:“艺术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受;它的存在,在于使人感知事物,在于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在于让人感知这些事物,而不在于知道这些事物。艺术的技巧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因为知觉过程自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予以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技巧的一种方式,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这些陌生化语言,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上,还体现在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效果上。读者每阅读一句话,都有可能直觉地调动自己的所有积累进行联想、补充、猜想……而不是线性的呈现。
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增加知觉的长度和难度”之后,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微观上,让学生知道书面语言与口语有什么不同,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有什么肌质上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宏观上,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达到对生活、对事物的深度感知和体悟,使之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还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审美特性的形象性的语文思维(这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好“文本”。在不同层次的读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
初读之后,可以通过概括文章内容、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感知作品的能力、概括作品的能力(这个过程中,也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在教师不提出问题阅读情况下的学生的发现能力、自问自解能力。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作品的机会。
教好文本的重要环节,是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重点体会“局部”的语言形式中的匠心独运之处,以达到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感的目的。比如这句话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在这个揣摩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对重点的词语、语调、语速、特殊的句式和典型的修辞、独到的写法等加以深刻地理解和玩味,含英咀华,反复体味,让学生达到“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境,并且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对全篇有什么作用,是怎样为全篇服务的(或者照应全文的)。
这样便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这和文本的“整体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设计几个大问题。所谓的大问题,就是非通过认真的读书、综合分析解决不了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和准备,这就是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认真地听,鼓励学生大段地说,甚至可以准备发言提纲。 (二)多元解读,更要合理解读。
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句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哈姆雷特”。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的动态过程,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师生共同生发的过程。
但是,任何一部作品的解读,都必须是一个读者借助文本的个性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干涉过多。由于读者的生活经验、文化水平、文化心理、思维水平、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对文本解读的路程、方向也必然不同,就是对一人一物的理解也不一样。
有一幅漫画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女孩在翩翩起舞,周围的观众有的联想到蜜蜂,有的联想到蝴蝶,有的联想到蝙蝠……这就是对这一舞蹈的多元解读。所以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于一篇文本,我们可以任意解读,它必然有一个合理范围。如女孩的舞蹈不可能理解为奔马。
有人这样说:“这种歧义性并不排斥欣赏的客观标准,它是一种‘大同’中的‘小异’”(吴战垒《文艺欣赏漫谈》浙江古籍出版社),或者说总有一个更接近作品意义的解读,这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哈姆雷特”。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解读水平所限,对文本的解读,难免失之偏颇、众说纷纭而且不乏肤浅幼稚,这就需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使之进入合理解读范围。
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对阅读引领负责,对诸如“武松不保护野生动物”、“父亲不懂得交通规则”、“愚公没有时间效率观念”的“误读”负责(尽管有人说所有阅读都是“误读”)。 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对话过程。
教师还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习惯。也就是说,研究文本、解读文本本身不是我们语文课上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解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 和“文本”对话,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但是有个别教师(也许不是少数),容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是脱离文本,或旁征博引、或把文本作为话题的由头“调侃”“戏说”。 在江苏听课,一位教师在讲《再别康桥》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位教师让学生好好读诗,看一看都写了哪些事物。
但是教师在分析诗的感情时,却大谈作者的家事、爱情婚姻的变故,还引来。
以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为例,参考下: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着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教学评价方式:(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3)通过视频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
(4)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