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市面上出版发行的钢笔书法字贴,由于是钢笔书写的原因,字都偏小。
虽然笔画精细,结体严谨,但不便于初学者摹写(蒙着字贴写)。大多数人又懒于摹写,认为只有小学生才这样做,殊不知摹写是学书法关键的一步,是避免"抄贴"学无收益的有效方法。
一个不摹只临(照着字帖写)者,很难发现自己书写的弊病,只有先摹后临,摹临结合,才能有进步。选中字帖后,可用复印机放大到1.5Χ5厘米的字。
如果自己喜欢写撇捺明显、精巧的写,就可选用弹性的钢笔。在学的过程中,摹、临、背(默写帖字)、创(写与帖字相近的字)四结合。
另外,可将字帖后页自己没学过的内容记入脑海或请人念,然后用自己的习惯方式写出来,再和原帖字比较,就可以看到自己与字贴之间的差距,从而检查自己的弊病所在。
“芾”字有三个读音,fèi fú fù。书法家米芾这个名字中,读作fú。
你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米芾的“芾” □柯继承
去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晚年杰作《研山铭》在北京拍卖成功。它不仅以2999万元创下了中国书画拍卖新纪录;而且因是由国家拍得珍藏,从而向世人表明,国家文物局“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项目已正式启动。
“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的米芾,书法造诣很深,他的《研山铭》更是“天下第一难书”,与他传世的其它两件大字书法作品(《多景楼诗》、《虹县诗》)相比,《研山铭》张幅最大,字数最多,保存最完好,是米书成熟之作,艺术价值也最高。
《研山铭》拍卖成功的消息,在书画界、文物界及其他各界人士中不翼而飞,可谓是“到处有人说米芾”。但米芾的“芾”字,却常被念错了。
“芾”字有两音,读作“fèi”(肺)时,与“蔽”字组成词汇“蔽芾”,枝叶幼小之貌,《诗经》“甘棠”篇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读作“fú”(夫)时,一解释为“草木茂盛”;又通“黻”,“黻”字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而“黻”又通同音字“韍”,“韍”字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代祭服前面皮制的护膝围裙,二是指古代系玺印的丝绳。由此可见,“芾”念“fèi”(肺)音时,只作形容词;念“fú”(夫)音时,既作形容词(草木茂盛),又作名词(“黻”、“韍”)。念“fèi”(肺)音时,只与“蔽”字组词,其义显然不宜作为人名,古人取名总是很讲究的,因此,从文字角度说,米芾之芾字,应取“fú”(夫)音之义,当然就念“fú”(夫)。但是,凡事总有例外,也不排除奇行怪诞之人,偏取怪名。所以这个理由还不充分。
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理由更充分的证据呢?
有。因为米芾是个历史名人、大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多为人所收藏。今人恰恰可以从他自己的书画题签上发现“芾”的读音。原来,米芾早先签名都写作“黻”字,而“黻”字只有一个读音,即念作“fú”(夫)。米芾在自己写的《〈王子敬帖〉跋》中说:“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一纪就是12年,从崇宁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为元佑六年(1091年),这年米芾41岁。也就是说,元佑六年(1091年)米芾41岁时,才改称米黻为米芾,这个“芾”是由“黻”改来的,自然应当读作“fú”(夫)。与“fèi”(肺)音毫不相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4月18日第二版)
与“福”同音
芾 fèi
(1) ——“蔽芾”( bìfèi):形容树干树叶微小
(2) 另见 fú
基本词义
-- 汉 典 Zdic.net --
--------------------------------------------------------------------------------
◎ 芾 fú
〈形〉
草木茂盛 [luxuriant]。如:芾芾(茂盛的样子。同沛沛、肺肺、旆旆)
词性变化
-- 汉 典 Zdic.net --
--------------------------------------------------------------------------------
◎ 芾 fú
〈名〉
(1) 通“韨”。古代礼服上的蔽膝 [knee hide]
朱芾斯黄,室家君王。——《诗·小雅·斯干》
(2) 又如:朱芾(红色蔽膝)
(3) 通“绋”。牵引棺材的绳索 [cord guiding the
一般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若脱缰骏马又如蛟龙飞天、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字字珠玑……等词句来形容字写得好。
另外,以下对书法名家的书法特点的描绘更具针对性: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颜体多筋,棉里藏针,柔中寓刚宽博宏伟、沉雄朴茂;整体结构开张,笔画厚重。
欧体法度森严,寓动于静,寓险于平,书风含蓄,法度严谨。
柳体瘦硬坚挺,骨力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