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故事赞扬了曹植才思敏捷,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
够简单了吧?
七步成诗的故事源于与曹植和曹丕,三国志中没有确切的记载,最早见于"世说新语".
原来文为: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文体为乐府诗,"九州春秋"中也有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记载.至于具体的环境或者是否是曹丕相逼就无从考证了,但是确实是描写兄弟相互残杀的情节.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最为精彩,写曹操亡故,曹操长子(真正的长子曹昂早夭与宛城)曹丕即位魏王,先逼死曹操四子曹熊.而后又用计削去了任城候曹章的兵权.只对临淄侯曹植不知道如何下手迫害,太尉华钦献计让曹植七步成诗,如果不成,则杀无赦.而且要以"兄弟"为题目,但全文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曹丕全然采纳.结果不想曹植真的七步成诗歌,技惊四座.曹丕哑口无言.少顷曹操正室卞夫人到,泪泣痛斥曹丕不应兄弟相残.于是曹丕把二位兄弟封到远地无诏命不得还朝.后来曹丕即位号魏文帝,追认曹操为武帝.仍对自己两兄弟不加封赏,曹章死,谥号任城威王.后曹植欲出征讨伐毋丘俭,也没受到重视,结果自己郁郁而终,死后谥号东阿王.
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成诗的成语故事
查看七步成诗的含义>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家庭,父亲曹操不仅是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曹丕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曹植则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才华很出众,特别在文学方面,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哥哥曹丕继位以后,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曹丕现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一时,他吟下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也就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曹植的最大成就在诗歌创作。三国时候,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凋敝,身为贵公子的曹植却用诗歌表达了对无家可归的百姓的深切关切和同情,而乱世惨景也激发了他的报国热情,在一首诗中他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千古名句。
尽管曹植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这样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满曲折。他在作品中表达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却又不能写得太直白,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象《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作者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赋》。洛水是魏国首都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怅。尽管是虚拟的主人公,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洛神的美丽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篇文章上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颂。
天才诗人曹植仅活了41岁,但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现在,“七步成诗”作为一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学才能很高。
七步诗》是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七步而成的诗,《三国演义》中的诗文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大家皆知的,但在《三曹诗集》中,记载的是另一版本: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不论哪个版本,所说的都是一会事。
《三国演义》第79回中这样写到:
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著『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从文中不难看出曹植以“豆”和“萁”来比喻兄弟,通过“相煎”来感动曹丕,似乎又有些乞求之意,而曹丕似乎是被曹植所做之《七步诗》“感动”,一时不忍,放曹植一码。这种观点似乎也被大多数人认同,而事实是怎样的呢?
从诗文来看,曹植何以用“豆”和“萁”?其实曹植不但不是“乞求”曹丕,还对曹丕进行“理论”!
所谓“相煎”是“萁”燃以煮“豆”,即是说在煮“豆”的同时“萁”也会烧尽。与其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一人让一步,“私了”得了。现代有位作家叫牛黄,他做了《大话三国》一书(此书荒诞、搞笑,不提倡搞文化的阅读。但其中却有可借鉴的地方。),其中有曹植之《七步诗》——朦胧版,是这样写的:
在开水中翻腾的我/在炉膛中燃烧的你/虽然我们被铁锅分离/但水深和火热/是同样的问题。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以上观点。
曹丕也明白,于是就“潸然泪下”,假意“感动”,实则自己在思考要怎么处理,最终在卞氏的“帮助”下,决定放曹植一码,既而封曹植为安乡侯,不仅避免了兄弟之争,还使人们认为他“仁慈”、非好杀之人。笼络了人心,使朝政得以安定发展。
所以,曹植并非以《七步诗》感动曹丕,曹丕也非因《七步诗》而放过曹植。而是他们通过《七步诗》这件事,取得了最好的结果。
七步成诗
qī bù chéng shī
[释义] 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与「七步成章」义同。
[语出] 世说新语文学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做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例句]
①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六回:冷绛雪道:“子建~,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
②^&^朱自清《诵读教学》:“所谓耳治,口治,目治这诵读教学三部曲,日渐纯熟,则古人一目十行,七步成诗,并非难事。”
[成语故事]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