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地在山坡上,高梁种在山坡的地里。秋季到了,高梁红了,山坡就成了好看的风景。火红的高梁剪裁出山的裙裾,山风一来,裙裾飞扬,飘摇出惹眼的美丽。;高梁不是花,但很美。骄艳里含着羞涩,火红中缀着朴素。高梁的香,象一个少女的浅笑,是来自纯净灵魂的流露,淡香里有微甜。
我时常到高梁地的山坡去放牛。老牛甩着尾悠闲地散步,我就坐在石头上,痴看高梁的红,痴吸高梁的香。有时,也将目光穿过高梁地,看山脚下的院子。
院子不大,也很破旧。我要看的,是院子里的人。女孩叫花儿。不知从何时起,我就象丢了魂儿似的,总想看见她。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看见。花儿的美,至今我还没有找到词汇去形容,我想,她也许就是一株高梁吧。她有高梁的美,也有高梁的香。
花儿不识字。她好想读书的,但她爸不让去。她爸的观点是:女孩都是赔钱货。“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还不是为别人培养了?”为此,花儿还哭了几回。哭过了,擦干眼泪,花儿就去放牛。
花儿不知道我想看见她。因为,等她走过来,我都会心跳着跑开。我怕她看见我的脸会象高梁那样一下子红起来。但花儿知道我很能干。我教她认字:“人”就是叉开腿站着,“大”就是人肩上放条扁担。她总是惊奇的睁着杏眼,从衣兜里掏出还不是很熟的李子,还有她妈在灶堂里考的半个高梁饼,双手捧给我。然后,高梁似的红着脸,高梁似的低着头,跑开了。
我知道,花儿也喜欢看见我。每次公社放电影,她哥要带她去,她都说不想去看,等她哥一走,她就来找我:“怀哥,我要看电影,我哥不带我,你带我去吧。”看电影的时候,她总要拉住我的衣角。我知道,她很少看银幕,多数时候都在看我。
花儿不识字,但却很聪明。她的针线活儿自幼都会。她绣的喜鹊,鸳鸯能扑着翅膀飞起来呢。但她纳鞋底却掌握不好尺寸,给她哥做的鞋,只有我能穿。
花儿没文化,但却很善良。那次,我为看高梁也为看花儿闯了祸。我痴痴张望的时候,老牛却去吃了地里的高梁苗。后来,生产队里调查此事,因为要扣工分,我矢口否认。队长和会计拿了卷尺纸张等,破案似的要查个水落石出。眼看就要穿帮,这时花儿来了,她说是她放牛时贪玩,毁了庄稼。为这件事,花儿的父亲将她狠狠地揍了一顿。那次挨打,花儿没有掉一滴泪。
后来,我满怀愧疚的向她道歉,她却说:你是文化人,让人知道犯错会没面子的。她还说:“你家缺做活儿的,挣的工分就少,再说,你爸打你下手还狠呢。打伤了你,我会很难过。”她撩起裤脚,给我看她的伤。我第一次看见花儿的腿,好白!那天,我第一拉了花儿的手。花儿的手很绵软。
再后来,我进城里读高中,花儿的父亲也为她定了亲。她不喜欢那个她要嫁的人,但她别无选择。因为家里穷,她哥娶亲给不出娉礼,她就只好嫁给嫂子的哥。在乡下,这叫做“换亲”。换亲换走了花儿的一生。
高中毕业,我当兵要走了,在高梁地旁,意外遇见了回娘家的花儿。她坐在石头上,掏出乳房,正在给孩子喂奶。看见我,花儿的脸和地里的高梁就一起红了起来。
我看了看高梁地,看了看花儿。高梁已经成熟了,花儿还是那么美。
我知道,我要离开我的红高梁了。我回头望去,土地还是那片土地,高梁已经不是那片高梁了。
《红高粱》诗朗诵
北方 红高粱 挺立在秋的田野上
据说在长城以北
猛烈的风雨和炎热的阳光
使它们总是攥着拳头生长
它修长的大叶子,肆意地飞舞
选择的是大刀的形象
它钢筋般的根 紧掘住泥土
甚至求取的裸露在地表上
显示出生命的执着和顽强
当摇曳的红穗穗涌向了天边
如同画幕上浓重的油彩
满天的流云 便化作滔滔的红浪
其实在北方 红高粱从春到冬
从年少到年长
都给我们输出温热的血液
红高粱和镰刀、犁铧、锄头
都是我的直系血亲
兄弟和爹娘
叶是旗帜
根是宣言
红高粱是北方历史的诗行
你闻到过汗的气息吗
你闻到过火的气息吗
你闻到过血的气息吗
红高粱是我们民族的、美学的崇高形象
只是这些年啊
我们仿佛丢失了一些什么
甚至自己
甚至红高粱
如今你在北方
已经很难吃到大盆里的热腾腾的红米饭了
只有在宾馆的宴席上
当好酒好菜之后
多情的小姐,会端上一小碗叫你品尝
这就够了,这就够了
为的是点燃你周身的热量
为的是酿一杯烈性的酒
为的是让你亿念起
山清水清的家乡
然后 把根扎进黑土地
茁壮的生长
把根扎进黑土地
茁壮的生长
我眼中咆哮而去的白天和黑夜
我胸中汹涌而来的绿草和黄金
炎帝的龙袍皇帝的内经
泥沙俱下的泪水和表情
我奔流不止的青春光阴
我万马齐喑的血脉呼吸
当我手执铜壶烫暖一河热泪
谁是你醉而不归的舟子
压抑怦然心动的胸口
我展望斟满雷声的北斗
黄河 一千张日记被你揭走
一千张日记就是一千帆背影
一千帆背影 你是卷土重来的怒吼
当我牵着牲口赶着羊群 消失在你黄昏喧哗的入口
当我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在你的沿途生息漫游
当我头顶火盆膜拜你博大精深的源头
黄河 我渴望风暴后大地的丰收
我的黑发白发三千丈的黄河
我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河
我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黄河
我的轻舟以过万重山的黄河
我的带走我的照片带不走我的容颜的黄河
我的带走我的歌声却带不走我的情感的黄河
海水日升 淹不住心中的落日
江河日下 埋不掉眼里的红尘
我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河
我的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河
我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河
我的不见大海心不死的河
我的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河
我的跌跌绊绊风风火火的河
我的不见不散一个也不能少的河啊
当石头化做泡沫
当骨头化做浪波
当高粱倒下一片鲜血
当眼泪塑成一穗青稞
当我双脚都沾满了泥水手里攥着一把苦活
黄河 你是我累了时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
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
豪饮北风 伫立在你的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黄河 我是你看着长大的山脉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艳了你水做的峰峦涛筑的山坡
天上星星一点点 一点就点燃你九曲十八弯的脉搏
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那支儿歌
您 就是我以梦为马的祖国
红高粱诗词十首
(2011-09-20 14:29:50)
分类: 原创诗词
高密,与红色有关
红色传奇不朽云,焚香一注访青琴。
高粱血魄栖英烈,草莽肝肠诉赤心。
水映楼台临岸照,风舒翠柳紫鹂吟。
泱泱史册珠光耀,常揽河山诵古今。
红色经典,咏高密革命情怀
莫言笔墨著豪情,电影烽烟惹泪凝。
酥雨滂沱茁草木,惠风宛郁送花明。
红歌不改激昂意,碧浪依然壮沛兵。
经典嵯峨德望厚,高粱护卫且安宁。
赤焰雄魂
红霞璀璨草葳蕤,曾塑铿锵扫山陲。
炙热心潮豪迈涨,坚忠血浪沛仪威。
八千雨雪悬肠覆,十万风霜铁骨摧。
手握乾坤翻转玺,能将日寇不还回。
红色春天
已觉紫碧醉春枝,忽闻乱颤粉蝶痴。
百里葱株盈剑胆,一坛秀穗吐琴诗。
春风过隙德馨沁,畅雨穿空厚誉知。
故地寻芳青帝笑,衔来锦绣硕民食。
仰视高密
高粱秘史邂机缘,鲁地怀柔簇大樊。
幸有良臣销块垒,更得烈士枕青山。
比肩景仰同悲喜,络绎詹寻问苦酸。
星火燎原心血沥,此情万古向轩辕。
高密感怀
荧屏泪雨潸然下,遥望高粱绽火花。
翠叶当悲民浴血,猩芒每忆凯旋沙。
破晓枪膛瞄暗堡,提神美酒上摩崖。
披靡所向收失地,壮烈何需百代夸。
红高粱
婆娑劲舞艳阳天,砥柱中流聚火帘。
铁杆游击擎旭日,钢刀朔气克危难。
莺歌馥郁烽正卷,柳面清莹后世甜。
孤注何拘抛热血,一片忠诚照大千。
红高粱精神
一片殷红嵌碧穹,惊涛骇浪卷峥嵘。
丹青熠熠书伟略,金笔斑斑点壮雄。
药酒飘香温胆健,气节曙目蕴肠荣。
山河康定逢盛世,高密新旗唱大风。
咏高密
山灵水秀谱凯歌,高密战绩任评说。
半壁英豪腾冲势,一腔热血胜事多。
数斗星魁回廊照,九升烈酒醉心穴。
春风煦暖泽庶富,万亩红梁塑玉阙。-
红色传奇,高密情缘
百里高粱地,风吹赤浪天。
枪杀敌日寇,炮炸***山。
猎猎旌旗卷,灼灼剑刃寒。
豪情荆棘扫,解放阜民间。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