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齐、清、定”的新内涵及其实现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题为“2008新闻出版要有新面貌”的采访中曾经说道:“关口前移,科学管理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核心问题。”
本文借用这个观点,论述在编辑实际工作中的“齐、清、定”原则。“齐、清、定”原则,实际上早已为人所知。
但在具体工作中,对这个原则的认识又因人而异,难以把握。“作者认为自己的稿件已经达到这一要求,而编辑却不敢认同”的现象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随着计算机新技术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有必要就“齐、清、定”原则与作者达成新的共识,从而提高原稿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出版物质量。 一、“齐、清、定”应具备哪些现代内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90%以上的作者都用电子文档交稿。
这不仅方便作者自己写稿,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方便了编辑的工作。因此,编辑应该有意识地将某些编校环节的关口前移,让作者在交稿之前完成一些规范和统一的工作,使编辑人员和审读者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稿件的内容。
1.齐——由要求稿件正文完整齐全发展到要求整部书稿所有辅文都应该在交稿前撰写完毕 这对作者来说并非难事,现在的文字处理软件功能都很强大。比如可以自动生成目录,可以利用软件完成索引的编排等。
另外,如果书稿中还有图表、公式的话,利用诸如微软的Word软件和Excel软件还能帮助进行图表的编排及插入。 2.清——由要求字迹工整、稿面整洁、体例统一、文图相符,发展到要求整部书稿排版有序 借助Word软件,作者可以对稿件的内容结构、行文格式先作一次统一。
比如,章节标题的层次、脚注或尾注的处理、参考文献的编排、图表照片的插入等。 3.定——由要求书稿内容确定、不再增删发展为要求稿件行文规范和统一 作者交稿时确定内容不再增删,这点毋庸置疑。
电子文档的便捷,也为作者参照编辑提供的标准在交稿之前进行统稿提供了便利。比如,术语与专业名词的统一,人名、机构名称、地名的统一,数字用法和计量单位等的统一。
面对干净清爽的稿件,审稿人员更容易直接关注书稿内容的价值。同时,这种稿件进入流程之后可以大大增加编辑含量,使编辑人员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斟酌科学性、知识性问题,而不只是注重标点符号、错别字的修改以及注释、参考文献或体例的调整等工作。
因此,关口前移是编辑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好方式。 二、怎样做到“齐、清、定”? “齐、清、定”是对作者交稿的要求,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编辑发稿工作质量的高低。
因此,这不是作者单方面的事情,编辑应该积极参与到前期工作中,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1.拟定详细的交稿须知 与作者及时沟通,明确“齐、清、定”的内涵。
具体来说,要给作者拟出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交稿须知。 关于这一点,欧美出版社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比如哈佛大学出版社在自己的网页上就有“投稿、写作计划指南"(Manuscript and Book Proposal Guidelines)和“稿件准备指南”(Manuscript Preparation Guidelines)。尤其是后者,又分6个方面——总体要求(general instructions for manuscript preparation)、注释(notes)、参考文献(bibliographies)、著者-出版年制引用法(authordate citations)、索引(indexing)、校对(proofreading),对来稿的电子文本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要求。
国内出版社可以依照自己的出书特色和不同专业在本社网页上给出较为具体的投稿指南和一些国家标准。比如《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0—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 3101—1993)、《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等。
2.协助作者(主编)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主要是针对作者较多、图稿量大的理工科和文科的丛书而言。编辑应该在书稿撰写之前同作者(主编)明确参编者的分工,定下写作规范,统一绘图的初始化设置,统一作图要求。
这些看似烦琐的工作如果在作者撰稿之前做好了,不仅为作者交稿“齐、清、定”打下了基础,而且能大大提高审稿效率,提升编校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在出版要求方面“培训”了作者,进而为编辑同作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下了基础。 如此关口前移,实际上是出版社保证编校质量、缩短出版周期,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双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