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相比,区域化党建更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整合,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
二是以区域服务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管理的扁平化。
三是以区域文化为号召,增强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区域发展“共同认同”。
四是以区域共治为目标,构建区域“互联互动”评价体系,推进区域党建工作规范化。
所谓区域化党建格局,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各种公共利益基础之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中。这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必将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
党章《总纲》最后指出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组织原则)
呵呵O(∩_∩)O~ 我是学党史党建的,希望对你有用~~
生活愉快!~\(^o^)/~
xx街道xx社区关于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xx街道《关于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我社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建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原则,全力构建以“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为核心,以整合区域内各种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区域内广大党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推动“商务高地.宜居武侯”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以“两会一化”(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会、区域党建工作网格化)建设为工作目标,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区域党建工作,共同促进区域和谐稳定、科学发展。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一)建立条块结合的组织设置模式。突破“单位建党”的限制,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坚持务实管用、灵活便捷原则,科学设置区域党组织架构,实行党组织对党员的多重管理,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
(二)完善联动共建的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之间、区域内各类基层组织之间的互联互动,形成辖区及驻辖区单位基层党建工作、党群工作一体化的运行体系。
(三)形成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区域范围内的组织、工作、人才等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良性互动。
三、党员代表会议的产生
在街道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结构席位制,社区组织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及各类党员群体,选举组建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实行党员代表会议常任制和党员代表任期制。
社区党员代表会议:
1、 代表总数27名以内;
2、产生范围和分配名额:社区直管党员20名、区域内党组织3名、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3名、流动党员1名;
3、党员代表产生方式:
(1)社区直管党员代表由召开支部会议,按照自荐、推荐的程序,从符合条件的党员中民主选举产生;
(2)区域内党组织按照分配名额推荐党员代表;
(3)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采取自荐和院落
民情代表议事会、小区业委会推荐的方式,经社区党总支讨论通过产生;
4、主要职责:选举区域化党总支成员;选举街道党员代表会议代表;听取和审议区域化党总支的工作报告并进行民主评议;讨论和审议区域化党建工作年度计划等有关工作;听取和审议区域化党总支提交的其他事项。
四、区域化党总支的产生
在街道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民主推选党员代表,组成区域化党总支。
区域化党总支: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议事决策机构
1、党总支成员人数:7人
2、党总支成员拟构成人选:社区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重点驻区域党组织党员代表3人,在职党员代表1人。
3、产生方式:
由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差额(或等额)选举产生(票选应过半数以上),区域化党总支书记原则上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
4、主要职责:整合辖区党建资源,加强区域内党的建设;制定区域化党建工作年度计划;收集、办理党员代表建议案;协调、组织区域内党组织、党员积极开展为群众服务的各项主题活动;加强区域内党员的教育管理。
五、工作机构
社区设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络员,由各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具体负责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的组织、协调及日常工作。
六、实施步聚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1年3月-5月)。完成区域化党建工作前期摸底、调研及宣传动员,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氛围。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6月-7月下旬)。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推行“党员代表会议+区域化党总支”工作模式,基本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1年底)。探索、完善区域化党建相关工作制度,形成深入推进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辖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一)完善党建联动机制 1.分级建立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区级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驻区的攀钢、十九冶等大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协商东区的党建工作;各级区域联合党组织要建立本级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本辖区的党建工作重大事宜,牢固树立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的区域化党建“一盘棋”思想。 2.实行委员结构制。
在区域联合党组织中探索实行委员结构制,书记由街道(镇)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负责同志担任委员由参加区域化联合党组织的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或具有党员身份的分管领导组成。书记、委员单位的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发生变动时,由新任负责人或分管领导自动兼任区域联合党组织委员。
书记和委员均实行兼职,不改变其原有的组织人事及工资待遇等关系。 3.签订《区域化党建共建公约》。
各街道(镇)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和区域联合党组织要同时与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签订《区域化党建共建公约》,明确各自职责和共建内容,把履行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年终述职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资源联享机制 1.实现区域化党建阵地资源共享。
各街道(镇)、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要积极向辖区各类党组织开放,并鼓励、引导辖区各类党组织向社区居民开放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等。优惠或者免费利用街道(镇)、社区、居民小区和辖区各类党组织的办公场所、会议场所、活动场所等室内资源和区域内公共广场、社区运动场、中小学体育场等场地资源,科学整合区域内图书馆、社区书屋、文化站点等科教资源,打造区域内党组织共享共用的学习阵地、教育阵地、宣传阵地、活动阵地,形成功能互补的社区党建阵地群。
2.实现区域化党建人才资源共享。积极探索街道(镇)、社区与辖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方式,建立并完善党员干部挂职交流制度、社区“兼职委员”聘用管理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制度和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制度,实现街道(镇)、社区与辖区各类党组织的人才共育、共享。
3.实现区域化党建资金共享。各街道(镇)、社区要加强与辖区各类党组织在社区“四有一化”建设中的合作,强化辖区各类党组织共建意识,引导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鼓励区域联合党组织按照自愿原则,向辖区各类党组织、受益单位等筹集资金兴办公益性事业;解决好区域联合党组织开展各项共建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场地、经费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的承载能力。
(三)完善服务联手机制 1.建立区域内联手收集民情机制。区域化党建各成员单位要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实地走访、开通党建微博、公布手机号码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辖区各类党群组织和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建立民情台账,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或沟通机制,共享民情民意信息。
2.建立区域内联手服务群众机制。各街道(镇)、社区要协同区域联合党组织,将收集到的民意民情汇总后分类掌握,需要由各成员单位处理的,及时通知单位妥善处理;需要由多个成员单位共同处理的,适时召开工作联系会议,协调处理。
同时,引导辖区各类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积极参与网格党小组、网格党员服务队以及区域性、公益性志愿组织,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政策宣传、科普宣传、家政服务、助学支教、贫困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 3.建立区域内联手反馈监督机制。
各区域联合党组织成员单位要及时将辖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办理情况向区域联合党组织和相关单位、群众反馈,并接受区域联合党组织和辖区单位、群众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的监督。 (四)完善发展联促机制 1.建立“三联三促”工作机制。
建立区级领导联系区域联合党组织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联合党组织委员联系辖区重点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双向管理”党员联系社区群众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建立重点事项征询制度。
区域联合党组织对辖区内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要事先征求辖区党组织和居民意见,做到听民生、知民意,最大限度降低发展阻力。 3.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分区负责制。
在涉及全市、全区的重大项目工作中,区域联合党组织要将服务重大项目工作的任务按照成员单位构成情况分区域、分类别下达,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确保重点项目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完善和谐联建机制 1.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联建。
各街道(镇)、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各类党群教育资源,加强与各类党组织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合作,引导辖区党员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联建。
联系协调辖区各类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艺术节”、“社区体育节”等社区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载体,。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区域化党建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各种公共利益基础之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中。这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必将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
蓝图共绘 理清思路 按照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指导和帮助结对村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结对村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深挖潜力、增强后劲,理清发展思路。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立仙洪验区的战略部署,一年多来,试验区完成了14个乡镇、407个村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样板;选择鄂州市作为市州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在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中选择7个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88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重点乡镇开展整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组派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帮扶措施,整合优势资源,指导和帮助驻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五个层面的新农村试点工作,覆盖了全省近30%的乡镇和村,形成了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格局,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项目共建 夯实基础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着力选准一个好项目”作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五个目标任务之一,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城乡上下采取“联建”、“共建”、“帮建”等措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田土地改造工程,以及“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和村庄整治。
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
9亿元,建设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2700万亩,支持46个粮食大县建设,发展30个畜牧大县,新增规模养殖小区200个,建设26个水产大县、100个高效渔业示范村和500个亩均效益过万元的高效养殖示范户,打造武嘉线50万亩百里蔬菜长廊、长江三峡200万亩柑橘板块经济区、200万亩精养水产品出口大板块经济区。 民生共保 完善服务 各地各部门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作为实现一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无缝对接、上下联动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联动抓整改、保民生、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注重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与巩固扩大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开展好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百名局长联百村”、“百名常委联百企”、“千家单位联千村”、“万名党员联万户”等活动,集中力量帮助基层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目前,全省70多个县市开展了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综合治理工程,已建沼气池36万口,建无害化厕所20万户,饮水安全受益的农户达到200万人。
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扩大农民受益面;支持340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文明共创 丰富内涵 各地各部门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帮、带”作用,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作为2009年全省“十件实事”之一,先后安排2000万元补助资金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投入1750万元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实施了12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等,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便于参与、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
党建共抓 强化保障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作为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五个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积极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村与村、村与基地、村与企业、村与协会之间横向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
南漳县先后在18个产业协会、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龙头企业、9个专业市场建立了产业党组织,产业党组织里的党员90%以上成为种养大户,3961名产业党员共与7960多个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辐射带动产业农户25600多户,帮助12。5万多人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同时,着眼竞争择优选人,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把外出经商的致富能人请回来,全省首批共选聘826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支持100名有创业项目和能力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涌现出了一批立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黎锦林式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村党组织活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