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三基本”是指新成立的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建立行政班子的同时建立党组织;在明确行政负责人的同时,明确党组织的负责人;在安排检查行政工作的同时安排检查党建工作,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组织体系、基本制度体系和基本主题实践活动体系等。
扩展资料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创举,是在总结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经验基础上,被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这项制度最早规定于1973年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在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做了进一步规定。此后的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也都重申了“三同时”制度。
1986年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三同时”制度做了具体规定,1998年对《办法》做了修改并新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它对“三同时”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
百度百科--“三同时”制度
“基层党建 5+1 工程”的含义: 指以“党建5+”(即党建+好班子、党建+好门路、党建+好服务、党建+好山水、党建+好乡风)为引领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建立以“党建5+”为“纲”、以基层党建30条为“目”的 “纲举目张”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
基层党建工作由于其点多、面广、“长远之计”、“固本之举”等特点,既是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党建工作的创新点。浙江省江山市通过串联、融合、延伸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党建5+”的党建道路。
扩展资料 “党建5+”建设的成效: 1、党建+好班子,破解了“人本”问题。打造出了一支“干事有思路、管理有规矩、服务有真心、群众有口碑”的干部队伍,如选出20余位在外创业人士担任村支部书记。
2016年末,全市村级后备干部储备量达1000人左右,后备干部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2、党建+好门路,破解了“基础”问题。
集体经济增收成效明显。由江山市委书记领办、市委组织部牵头,概算总投资3600余万元,用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计划新建5幢二层框架结构标准厂房的“红色物业”经济园,已于2016年11月份动工建设。
3、党建+好服务,破解了“宗旨”问题。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政府服务的方向更加明朗,群众服务响应时间大为缩短。
如双塔街道乌木山社区创建手机APP“四海通”和谐乌木山平台,居民不用再跑到社区来反映他们的需求,通过手机发布就可以提出,社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党建+好乡风,破解了“乡风”问题。
激发党员干部承诺、示诺、践诺,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叫响“向我看齐”口号。创新性制定的农村党员“优学优做积分法”,注重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把群众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
5、党建+好山水,破解了“生态”问题。全市党员争当美丽庭院建设党员示范户,自觉采用废物利用、种植苗木等方式带头美化自家庭院。
2016年底,江山市已建成贺村镇耕读村等多个“美丽庭院”示范点以及S315省道双塔段等多条“美丽庭院”示范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浙江江山:以“党建5+”建设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
一是强化责任、各司其职,实现在职党员“联动双管”新模式规范化。
实行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和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双向责任”、“双向管理”、“双向监督”、“双向激励”,推动“社区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区人人共享”的区域化基层党建大格局形成。二是强化引领、创设载体,促进“在职党员一线集结”新平台品牌化。
以“在职党员社区服务大集”为启动点,重点打造“在职党员一线集结号”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全区社区党组织围绕“在职党员一线集结号”总载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幸福集结号”、“温暖集结号”、“党组织认亲对接”、“十礼相送惠民惠企”、“周末服务大学堂”等载体活动,增强在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决心和信心,积极推动服务平台品牌化。
三是强化共驻共建、协同运行,落实服务型党组织一体化发展。把居住在辖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国有企业、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在职党员,纳入全区党组织“民意配送服务体系”。
通过搭建“一线集结”平台,开展“服务大集”、“微心愿·大温暖”等活动,完善“民意配送服务体系”,畅通了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的有效渠道。“三级联络服务机构”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通过“真情大派送”、“党组织认亲对接”、“微心愿大温暖”等活动,形成了“一帮一”、“多帮一”、“私人定制化”等助困、助残、助学服务模式,让在职党员帮助弱势群体,传递了爱心正能量;通过“周末服务大学堂”活动,让在职党员为社区居民义务送知识、送技能、送健康,唱响服务在一线,凸显了奉献双岗位。以“群众期盼是第一需要、群众认同是第一标准、群众满意是第一选择”服务标准,开展“民意配送服务”活动,充分运用 “二维码”、云服务平台、民情互连网等智能化服务手段,不断丰富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方式,确保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