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沈阳市举行“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沈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共和平区委书记刘志寰、中共沈河区委书记林宇航、中共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中共皇姑区委书记李盛、中共大东区委书记李刚介绍了各区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
编者按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提出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为我们走好新时代振兴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坚定了信心。聚焦高质量发展、关注提升民生福祉、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沈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区、县(市)结合本地区发展目标和地域特点,已经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和平区: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和平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文化城,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润城、以园美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
在拓展高品质生活场景方面,将推进城市更新提速工程,改造老旧小区172个、背街小巷42条,建设博物馆21个、书房书屋16个,打造美丽街区1个、优秀路段42条、良好路段100条。在太原街地区,实施道路更新、管网改造等工程,打造中山路历史建筑更新示范段,加快建设500亿元商圈;老北市地区,改造提升老北市文化园、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节点,打造区域性文商旅融合新地标;西塔地区,升级医疗美容、餐饮娱乐等特色业态,打造中韩朝文化与商贸集聚区;三好街地区,建设彩塔街青年艺术体验街区,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和平湾地区,围绕建设国际城、健康城、公园城,深入推进PPP、EOD、EPC等多渠道融资开发模式,完成2.8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2.2平方公里核心区。
沈河区:举办东北楼宇经济发展大会
近年来,随着沈阳城市发展脚步加快,沈河区在老城区更新改造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在金廊沿线及北站地区的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集聚了大量的楼宇。目前,沈河区拥有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楼宇129栋,总建筑面积近700万平,还有在建待释放的楼宇空间100万平,高品质楼宇占沈阳市甲级楼宇资源的60%,大量的楼宇也为沈河区的发展积累了资源。经统计,全区税收达到亿元以上的楼宇有14栋,税收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楼宇有近40栋,这些楼宇在助推沈河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前不久召开的2022服贸会·中国楼宇经济北京论坛上,沈河区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朝阳区等城区一同入选2022中国楼宇(总部经济)标杆城区30强。将借助获评中国楼宇30强标杆城区的契机,沈河区拟于今年12月份召开东北楼宇经济发展大会,结合前一阶段对全区楼宇进行调研、梳理及分析的情况,以及楼宇自身区位优势、入驻企业类型、楼宇周边经济发展特点等,为沈河区楼宇进行定位,包装策划一批主题特色楼宇,向社会推介发布。
铁西区:建设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园区
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德园,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园区获批复以来,着眼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服务生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空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德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战略平台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围绕五大产业,构建高层次产业体系、培育高能级产业集群,已引入华晨宝马等企业420余家,世界500强直接投资企业达到84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投资规模达到800亿元,宝马在中国单项投资之最的150亿元的里达工厂6月正式开业,代表宝马最新技术的100亿元的全新动力电池项目“双十一”签约落地,再创沈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里程碑。“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正式上线运行,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落成开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辽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交易中心、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一批重大科创项目和赋能平台加速集聚,东北工业互联网高地初现雏形。
中德园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抢抓中德合作战略新机遇,深化对德、对欧经贸交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充分发挥中德园开放新高地的作用,到2025年,将中德园建设成为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园区。
皇姑区:招引博士人才助力创新发展
为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创新型城区和东北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实现皇姑区创新发展,皇姑区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事业单位面向博士人才招聘工作。
9月13日以来,皇姑区在全国多家主要媒体广泛宣传发布了人才招聘工作,走进重点院校开展了专场宣讲会;对疫情原因无法进校的举行线上宣讲会,在各重点高校取得良好反响,600余名博士生线上收听收看了宣讲会。经资格审查,共有156人参加12场面试,面试合格87人。从毕业院校背景看,985院校72人,海外院校4人;从年龄结构看,30岁的以下达64人。目前 已有17名博士陆续报到,与在读博士签订就业协议68人。
上述人才将陆续充实到我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岗位。他们的到来将极大改善全区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有力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另外,结合这些博士人才的特点,皇姑区将专项定制具体的引、育、管、用人才发展体系,真正实现“引进来、留得住、长得快、用得好”,让他们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不断磨砺成长。
大东区:推出“民生十条”3.0版本
2021年大东区推出了“全面小康兜底行动”,并在今年升级为“共同富裕系列行动”,制定了“民生十条”帮扶救助措施,并把它作为一个民生保障品牌长期坚持下去。两年来,从助困、住房、就学、就医、就业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最息息相关的领域入手,通过容缺(即要件不全的情况下办理低保)、补短(即实施城乡救助一体化)、提标(即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提高救助标准)、拓面(即拓展帮扶救助范围)、共享(即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救助),推动民生保障从单一到多维、从零散帮扶到体系保障、从解决生活困难到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累计投入资金1222万元,受益群众达11630人。
今后,大东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幼”,围绕做优做实“舒心就业、健康沈阳、幸福教育、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持续改进提升帮扶救助措施,不断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推出“民生十条”3.0版,救助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救助标准将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将进一步提升,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让民生保障更有广度、有温度、有力度。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