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一体化市场的分工协作和高度整合的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城市群一体化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特殊制度环境。如何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促进要素流通?从经济学角度看,可以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看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消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通的障碍,推动各城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发挥湾区经济强大的集聚外溢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空间地理概念,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联系和结构形态上经历了快速演进过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三地开启从优势互补功能合作到融合发展制度合作的进程。粤港澳合作始终遵循制度创新、区域一体化和分工合作的演进逻辑,同时,签署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等制度型开放举措极大促进了粤港澳市场一体化发展。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与国内其他区域重大战略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既有独特之处,又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香港、澳门具有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的独特优势,大湾区是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市场规则体系的对接与转换之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要围绕进出口物流通道协调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高标准市场制度规则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大湾区资源配置水平和能力,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连接。
推动进出口物流通道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的重要支撑。大湾区拥有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是重要的进出口物流通道,但相比跨境陆路互联互通建设成就,大湾区港口群和机场群协同发展还需更大力度体制机制创新。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数据,2021年粤港进出口贸易规模1.17万亿元,但高达92.6%的进出口商品仍然依靠跨境公路运输完成。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可借鉴东京湾港口群推动良性竞争与分工合作实现整体效应的做法,同时加快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促进进出口物流畅通。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可探索跨境多主体协调的体制机制创新,借鉴纽约湾区成立“纽约—新泽西港务局”跨区域交通综合性协调机构的做法,推进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服务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落脚点,也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目标。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互补性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成效显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位列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第二名,仅次于“东京—横滨”集群。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和中心城市带动效应,有利于从要素供给、终端需求方面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作为全球科创中心典型,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也蕴含流动性、网络效应、创新文化三大机制。因此,要加快大湾区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分工网络,聚集战略性产业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跨境转移转化,形成创新能力更强、附加价值更高、稳定性更持久的产业链供应链。
构建高标准市场制度规则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强化市场制度规则统一,粤港澳三地分属三个关税区,存在三个市场制度规则体系,因此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本质上是优化区域自由贸易制度安排。一方面,推动香港和澳门CEPA升级,加快构建内地、香港、澳门单一自贸区,在商业存在、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等服务贸易方面扩大对港澳开放,为构建一体化市场提供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内地城市营商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产业技术标准、行业服务管理等领域继续加强与港澳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建立市场信用联动机制和竞争执法领域合作,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发挥大湾区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关键是彰显大湾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优势,主动对标国际高水平投资贸易协定规则,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顺畅对接积累经验。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 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