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创新思考
创始人
2025-11-28 03:35:57

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引擎。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正经历着从传统课堂向数字生态的深刻变革。深入剖析这一变革的内在逻辑,破解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间的协同难题,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深度融合是破局关键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文与科技的共生共荣”,这一理念在思政教育数字化建设中体现为“科技为器、人文为魂”的价值取向。若脱离人文精神,数字技术可能沦为冰冷的工具。若缺乏科学素养,思政教育则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二者深度融合,是破解“技术至上”或“人文空泛”困境的关键。

其一,人文精神是数字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在推进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警惕“技术异化”带来的人文缺失。在思政教育数字化过程中,如果过度倚仗数字技术,一定程度上将会弱化师生间真实的情感互动与思想交流,与思政教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育人本质背道而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思政教育,应坚持以人为中心,借助数字手段激活传统文化与红色资源中的情感因子,如运用虚拟现实重现场景,打造富有沉浸感和共鸣感的“人文在场”体验,让价值观教育既见深度,更有温度。

其二,科学素养是数字化思政教育的实践基础。在数字技术全面渗透教学过程的背景下,师生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检索、工具使用、数据分析和在线协作等基本数字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技术本身的批判性认知。只有超越工具层面,培养在技术应用、社会影响、数据隐私、算法正义等方面的判断力,才能避免陷入盲目追求效率、过度依赖平台或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从而真正使技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数字化思政教育理性实践。

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协同创新是双向选择

价值引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技术赋能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二者并非体用关系,而是双向建构、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价值引领为技术赋能划定“方向”,技术赋能为价值引领提供“工具”。唯有协同创新,才能避免“价值悬浮”或“技术盲目”误区。

其一,坚持思政教育数字化技术赋能原则。人工智能推荐算法是思政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工具,但算法的“价值中立性”是伪命题——算法的训练数据、目标函数、优化逻辑等使其难以完全保持中立,其中均蕴含着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政教育数字化创新必须坚持算法向善原则,在技术设计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算法优化确保主流内容的有效触达,同时设置“价值过滤器”,防止错误思潮的传播。而对于数据筛选则应采用“双审制”,即先由思政专家审核内容的价值导向,再由技术专家审核数据的合规性。

其二,完善伦理规制确保技术赋能合规性。技术赋能并非无边界扩张,需通过伦理规制确保其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伦理规制的落地需依托“多元协同机制”,积极成立“思政数字化伦理审查委员会”,召集思政专家、技术专家、学生代表、法律专家组成委员会,对思政数字化项目进行“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其中,事前评估聚焦价值导向与技术必要性;事中监督通过技术监测+人工抽查,确保项目运行中无伦理偏差;事后审计则结合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评估项目的伦理合规性。

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一体化构建是转型核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数字化技术为这一结合提供了全新可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创造了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融合的“第三空间”,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走向“全场景浸润”。

其一,深化对“数字实践”教学规律的认识。理论创新层面,数字实践并非现实实践的替代品,而是具有“高仿真、低风险、可重复、广覆盖”特征的新型实践形式,其独特价值在于突破现实限制,深化理论认知。传统思政实践面临时空局限、风险约束、参与不均等问题,数字实践则能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此外,数字实践还可作为现实实践的有效预演和延伸补充,在虚拟环境中提前模拟复杂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和综合素养,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其二,创新构建“三重螺旋”循环教学模式。基于数字实践的独特价值,“理论教学—虚拟实践—现实实践”三者并非线性递进,而是“相互支撑、动态循环”三重螺旋关系。即理论教学为虚拟实践提供“认知基础”,虚拟实践为理论教学提供“体验支撑”,现实实践为虚拟实践提供“检验场景”,同时实践中的问题又可促进理论教学与虚拟实践的优化提升。如清华大学的新版“思政实践”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理论学习、虚拟仿真体验、线下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习近平法治思想’课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4JDSZK161)、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ZSS047)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公共标识要“好看”更要“好认” (来源:廊坊日报)转自:廊坊日报 “正三角”和“倒三角”、“两条线”和“三条线”、“大象”和...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 观点网讯:11月28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能源试点工作的通知》,面向能...
深圳市出台加快全屋智能应用推广... 每经AI快讯,近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印发了《深圳市关于加快全屋智能应用推...
中央港澳办协调广东省为香港救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港澳办协调广东省为香港大埔火灾救灾工作提供协助和支援。根据香...
“法”伴青春 “职”面未来 (来源:廊坊日报)转自:廊坊日报 近日,广阳区北旺镇桃李瑞府社区开展主题为“‘法’伴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