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正三角”和“倒三角”、“两条线”和“三条线”、“大象”和“长颈鹿”……据报道,一些商场、酒店等场所的卫生间,用抽象的极简线条或几何形状作为门口的标识,让人难以辨认。各地网友发现的“奇葩”厕所标识,一度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梗”。网友直呼:“我只想上个厕所,别考我了行不行!”
经济日报:公共标识要看得清弄得懂用得上
公共标识是社会运行的“向导”,是保障公众安全、提升生活便利的重要基础设施。要让公共标识“看得清、弄得懂、用得上”,需坚持系统思维,对制度设计到执行落地的全链条进行优化。
在制度设计层面,要健全标准体系并强化执行刚性。相关部门可联合修订完善公共标识标准,针对不同场景细化设计规范,明确字体大小、颜色对比度、安装高度等硬性指标,在公共标识设计中更多关注市民的使用体验,平衡好艺术创作与功能实用的关系。
在执行落地层面,要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公共标识维护纳入社会运维体系,明确产权单位的维护责任,建立定期巡检、及时更新的长效机制,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标识档案,通过扫码报修等方式打通公众反馈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及时发现不足,妥善加以处置。
工人日报:公共标识创新不可本末倒置
应当承认,为公共标识注入独特性与设计感,原本是一种积极尝试。可一旦过度强调形式、忽略功能,就会失了分寸、本末倒置,进而不可避免地损害标识的导引作用,造成与设计初衷相悖的负面效果。这类问题背后,公共场所以及公共标识的设计主体难辞其咎。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公共标识“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不实用的设计,不如不设计”。刹住这股“化简为繁”“舍本逐末”的风气,相关设计者应该意识到,公共标识的设计初衷是满足公共需求,其指引功能是“1”,所有的创新设计都是后面的“0”。所以,设计主体要多一些用户视角,多一些市场调研,看看大家的反应,听听用户的心声。
此外,在政策层面,底线和规范需要明确。哪些元素是公共标识可以有的?哪些内容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凡此种种,相关部门均可通过文件予以规定。同时,已经发布的国家标准也应被督促落实。
中国妇女报:公共标识不该哗众取宠
将标识作为品牌表达本无可厚非,景区的地域元素、商场的潮流符号,能让标识摆脱刻板,提升空间体验。但有些设计者陷入“形式大于功能”的误区,牺牲标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反而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奇葩标识来充当时尚,让使用者需额外花费时间解读,既造成尴尬,也背离了公共卫生间作为公共场所的本质。
公共场所的标识,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公众,唯有恪守“公共性”,才能真正带来便利、满足群众需求。对此,我国《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1-2023)中早已明确推荐标准,即便不完全照搬推荐图形,也应守住“一眼看懂一秒识别”的底线,不能让个性化凌驾于公共需求之上。
理想的公共设计应该是既有美感又能迅速传达清晰信息,唯有以直观、实用为核心,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才能让公共标识成为服务群众的“桥梁”,让每个使用者都能在公共空间中感受到便捷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