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产业。作为西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生物园区不断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的行动部署,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打造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我们依托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优势,构建起了以高原特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已集聚中藏药生产企业32家,中藏药品种471个,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企业97家,培育规上企业46家。”生物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园区,一条条脉络清晰的产业链条已然成形:以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为源头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将冬虫夏草、枸杞、沙棘、牦牛骨肽等“高原珍宝”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健康产品;以藏医药现代化为核心的中藏药产业链,让千年传承的古老医学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生;以医疗器械与保健食品为延伸的大健康产业链,精准对接市场新需求,拓展产业发展新蓝海……
步入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股浆果搅拌成果汁的香气扑鼻而来,全自动机械化生产线忙碌而有序,沙棘冻果经过果肉分离后,被精心搅拌成浓郁的果汁。而综合提取生产线上,超声提取、喷雾干燥、树脂吸附分离、膜过滤等尖端设备一应俱全,每一道繁琐的工艺流程都旨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五年来,园区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了“龙头引领、链式布局、梯队协同”的产业生态。截至目前,园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规模已占全省同类产业的半壁江山,一颗颗“高原明珠”在这里被打磨得愈发璀璨。
创新驱动
——平台规模化的科技高地在这里崛起
如果说特色产业是园区的“躯体”,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园区跳动不息的“心脏”。生物园区是全省科技创新的高地与品牌象征,其“金字招牌”蕴含深厚价值、极具赋能效能。“十四五”期间,园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巩固和提升其作为青海省科技创新高地的地位,让“生物园区”成为全省经济版图中一个响亮的“科创IP”。
走进青海珠峰冬虫夏草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企业如何科技创新促发展的成果。据了解,企业主要是做冬虫夏草二次开发的,这中间不需要人为地对冬虫夏草进行采挖,而是对虫草上的菌进行培养,这就避免了在采挖虫草时对生态造成的破坏,这些冬虫夏草菌经发酵培养,再经过分离提取、蒸发等工艺后,被制作成了药品、酒饮料、化妆品,就连最后的“废渣”也能充分利用,成为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饲料,可谓“物尽其用”。
通过智能化、绿色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金诃藏药、生物药品厂完成车间技术改造,康普生物多功能自动化提取物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和夏都医药软包装输液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明诺胶囊完成30台设备的更换与淘汰,宏远肠衣完成11台设备的更换与淘汰;益洁生物完成干燥生产线的淘汰;格拉丹东完成烘箱、灭菌柜等生产设备的淘汰;重点用能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五年来,园区不遗余力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青海省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基地等一批国字号、省字号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或提质升级。
创新发展背后,是一条条传统型生产线的革新,一家家企业由粗放式转型的成果,更是一个个提质增效的优秀案例。
筑巢引凤
——人才强区举措提升发展含金量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高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曾是长期痛点。为了实现产学研融合结出硕果,园区积极扮演“红娘”角色,穿针引线,推动多家生物医药、医药器械等领域企业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五年来,园区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百余项,一系列“卡脖子”技术被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成功上市。
位于生物园区的青海康普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将高原荒漠化治理、特色植物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融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省食品加工行业的领头企业,该公司一直将“科技+人才”作为发展的关键。“我们建立了业内首个‘院士工作站’,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团队,共同发力,为企业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此,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将“人才引擎”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实施。近年来,园区以人才强区战略为指引,不断创新引才育才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科技人才引育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培育省市高端人才49名,创新创业团队2个。2023年,园区“‘双招双引’项目”以“招才引智、招商引资”为核心切入点,成功入选青海省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的“十大特色人才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与南京江北新区建立干部人才常态化交流机制等举措,实现人才红利加速释放,为生物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核心智力支撑。
同时,园区“靶向式”服务助企纾困解难。针对园区企业产品销售短板问题,园区党委班子认真研究,从强营销补短板入手,会同企业党组织开展以“强营销、拓市场、促发展”为主题的助企帮销系列活动,着力构建园区产品微循环、西宁小循环的助企帮销体系,实现了“以销促产、以产兴园”的目标,通过推行全员营销、成立销售公司、开设生物园区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等多项举措,助企业拓市场、增订单、提效益,2024年6月份以来,已累计帮销近1.4亿元。
精准招商
——项目落地跑出“园区加速度”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项目落地是检验发展成效的“试金石”。“十四五”期间,生物园区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旧思维,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按图索骥”,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
产业链招商,缺什么引什么。随着园区产业分布更加精细化,园区绘制了详细的“产业链招商地图”,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缺失,主动出击,靶向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
去年,生物园区管委会凭借中藏药产业集群优势以及优良的营商环境,成功引入全省首个医疗器械全产业链检验检测机构——中检深圳华通威。这一重要举措将加快园区医疗器械高科技产业的聚集,构建集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等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为全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该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家门口’的国际化检测服务,大幅降低了研发和质检成本与时间,更提升了整个青海省相关产品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其辐射带动效应远超项目本身。”生物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让项目“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园区推行“全程代办制”“首问责任制”,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专属“服务管家”,从项目注册、立项、规划许可到施工建设,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障碍”服务。
益唯森生物作为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孵化的合成生物学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西北地区特色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市场提供功效性原料和特色功效食品。益唯森生物从与生物园区对接,到在园区完成青海益唯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全程仅用了一周时间。达成合作意愿后,青海极地股权投资基金迅速介入开展尽调,生物园区管委会持续跟进该项目,定制个性化服务清单,落实全流程“保姆式”服务,全力解决项目遇到的各类问题。该企业落地,打破了传统招商项目模式,刷新了园区招商项目落地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