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云南日报
工人正在选苗。时下正值辣椒育苗关键期,位于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的农之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里,数万株辣椒幼苗整齐排列、生机盎然,工人们正熟练地将朝天椒、小米椒等种苗移入专用卡槽,为明年大面积种植打下基础。
砚山县地处高原,冬季霜冻频发,传统育苗方式成本高、种苗成活率低。2018年,农之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聚焦种苗代培业务,通过“种子种苗+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辣椒、蔬菜、中药材等作物工厂化育苗。
“辣椒种植对温度的要求很高,5℃以上才能存活,10℃以上才会正常生长。我们主要通过温室大棚,运用双层薄膜、加温机等设备以及相关的育苗技术,为种苗提供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农之星合作社理事长莫泽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4个县区已拥有育苗大棚605亩,每年可生产健康种苗3亿株,提供20万亩大田生产用苗,实现销售收入2900万元,带动1.88万辣椒种植户增产增收。
在育苗基地,工人们把从德国进口的基质土和珍珠盐放入搅拌机进行混合,旁边的全自动育苗穴盘点种机有条不紊地运转,从取种到压穴,再到播种,全程机械化的操作方式让育苗实现了全自动智能化。
“在专业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解决了传统育苗出苗时间长、温度湿度难控制、产量不稳定、病虫害侵扰等问题,种苗存活率提高了近40%,辣椒品质也稳步提高。”莫泽说,目前,农之星已成为文山州最大的辣椒育苗合作社,机械化育苗技术在全州大面积推广。
育苗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周边村庄的村民在农闲季可以来育苗基地工作。每个基地每天需要40至50名工人开展辣椒育苗,每人每天能领取120元至140元的劳务报酬。(记者 王璐瑶 段毅 王淑娟 文/图)
责任编辑: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