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为有效化解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遵义市大胆探索,建立商务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并取得较好成效。该项机制自2021年启动以来,全市成功调解商务纠纷5647件,涉案金额达12.25亿元。
据悉,遵义市工商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联合制定《遵义市诉讼与商务纠纷调解工作有机衔接实施意见(试行)》《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所属商(协)会联系合作机制》《关于建立健全司法行政机关与工商联沟通联系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会调解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率先在市法院成立商务调解工作室,招聘有调解经验的律师或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担任调解员,在调解工作室轮流开展调解工作。法院将有调解基础的涉法涉诉案件交由调解员组织双方调解,调解成功后进行司法确认并结案。市工商联选派一名专职人员在调解工作室办公,负责调度全市商务调解工作。
截至目前,遵义全市已配备商务纠纷调解员125名,调解工作网格初步形成,并实现有牌子、有队伍、有场所、有制度、有程序、有档案“六有”目标,为民营企业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了“最优解”。由于调解能降低诉讼成本,压缩诉讼时间,让民企尽快摆脱诉讼包袱,集中精力抓发展,因此,不少民企愿意通过调解途径解决诉求。
为确保工作向纵深推进,遵义市工商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通力协作,定期收集各县(市、区)调解数据,集中研判进展情况。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组织调解员培训和外出考察,并在工作中树立标杆,培育典型。习水县商务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预售合同纠纷案”入选“全国百佳商会调解典型案例”,推出的“三个聚焦”调解模式被全国工商联确定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七个经验做法之一。
遵义市商务纠纷联合调解机制不仅以高效、快捷的特点赢得广大民营企业的高度赞许,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工商联、法院、司法行政部门服务民营经济的公信力,将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第一线,快速消除在萌芽状态,更好地促进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万宇波)
上一篇:把群众小事当成治理大事
下一篇:石斛变枫斗,多劳多得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