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炉温控制在40℃到50℃间,霍山石斛的触感渐趋柔软。枫斗非遗炮制组组长谷义丽轻挑一根软化适中的“条子”,缠绕于不锈钢钎上,再用韧性强的龙须草系紧。十分钟后,一根55厘米长的钢钎已裹满石斛。
沪上媒体11月24日起走进安徽六安,开展沪六媒体合作交流采风活动。在九仙尊霍山石斛有限公司枫斗非遗炮制车间内,炮制组正在进行石斛变枫斗的关键一步——枫斗传统加工工艺流程中的“绕条”。霍山石斛枫斗,是指用原产安徽省霍山县(大别山区)生长的霍山石斛的茎,经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天然中药与保健饮品。炮制霍山石斛枫斗需经十八道工序,该技艺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誉为“长三角工匠绝活”。
“绕条”是石斛变枫斗的关键一步。文汇报记者苏展 摄“绕条”是工序中的第九道,谷义丽眼中最具挑战一步:“手法的分寸最难把握,指尖要轻柔但条形得紧凑。”
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环节。“九仙尊”生产总监尚亮亮说:“石斛长短、粗细、韧性不一,遑论要制出‘龙头凤尾’的形态,目前没有这么精细化、定制化的机械设备。”
纯手工,留住了这项非遗技艺,也让周边农户的收入小有涨幅。
车间内有20余名女工,指尖翻飞,她们多是住在公司附近的农民。
酬劳按计件,一根钢钎1.5元。尚亮亮告诉记者,最熟练的女工一天能绕70多根,“这就好比看着计程车打表,数着钢钎、收入噌噌往上。多劳多得、有盼头。”眼下,公司在山里也设了加工点:“到了这个季节,山里面也没什么农忙。我们会吸收周边一些农户,完成挑杂、剪根、去叶、炒制等相对简单的工序,为他们增收。”尚亮亮说。
谷义丽在公司供职10年,每天坐在小板凳上,她不觉得枯燥,反而越干越有劲。六安市连续两年举办“霍山石斛非遗炮制技艺”劳动技能竞赛,谷义丽是第一届的冠军,还获得了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不过今年,她把参赛机会让给了别人:“要有更多人愿意坚持下去。”
原标题:《六安随笔 | 石斛变枫斗,多劳多得有盼头》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刘力源
来源:作者:文汇报 苏展
下一篇:冬闲已是过去式 冬忙才是现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