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青年科学家,是施一公11月24日揭晓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时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毫不吝啬对青年群体的肯定和期待:中国一批青年科学家正在做出优秀的原创成果,期待他们放手一搏,瞄准重要的科学问题,做出足够原创性的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当天,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第三期获资助名单揭晓,35位杰出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青年科学家9位(男性未满40周岁;女性未满43周岁),占比首次超过1/4。
最年轻的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申报时仅35岁。纵观名单,青年科学家的脱颖而出是最大的亮点。而在数学与理论计算机领域,入选的3位研究员平均年龄只有38岁。
“对我们数学领域来说,年轻化是个非常好的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王小云说,这说明,中国数学领域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支持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资助期为五年,其间实验类每人2500万元人民币,理论类每人1500万元人民币。今年,该项目设置了6个名额,专门用于资助青年科学家。
“这既是为了更好地响应科学界的呼声,也考虑了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实际规律。”施一公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年轻人在积累上不占优势,但他们闯劲儿更足,创造力更足,在世界科学史上,众多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就来自年轻科学家。
他希望这份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可以让他们在开展原创研究时拥有“敢”的底气和“稳”的心态。
在此次“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终审现场,“可期”与“可达”之间,上演着一轮接一轮的对话——
“这可是个‘大问题’!”不止一位评委评价道。
“我还是想跳起来摸摸看。”答辩人说,“别人觉得做不下去了,我不信。”
“希望有一天,全世界这个方向的专家,都盼着来我的实验室看一次,听我们讲自己的工作!”
各位答辩人表达着冲劲儿,施一公将其形容为“胆子够大”。
评委们也在讨论中传达着希望:“这个方向中国一直是在跟着世界走,但如果按照他的计划顺利进行,我们也能引领世界。”“这件事几十年来都是领域里的难题,没有人能说他一定做得出来。”
从建立调和分析与微分几何间的全新联系到揭示平带材料中的量子度规长度,从探索新一代核污染防治技术到挖掘根际微生物组“暗物质”,从蛋白质动态结构的从头设计到脑卒中给药技术创新……翻阅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们的未来研究计划,字里行间充满着勇气和热忱。
敢于拿出这些大梦想,源于“选人不选项目”带给他们的底气。“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鲜明特色,项目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通过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探索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有益补充。
“‘选人不选项目’,就是因为我们充分尊重‘从0到1’的科学探索风险极高,难于规划,耗时漫长的客观现实,并通过这样的机制对研究员们进行长期稳定灵活的支持,让他们能静下心来瞄准最前沿的课题,做出颠覆性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学明说。
在今年的终审评审现场,不少申报人开门见山进入科学问题,几乎将全部时间用来阐述自己寻找“无路之路”的坚定,也有申报人说得直白:“这个方向我从博士时就很有兴趣,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风险太高,所以一直没有公开说过。”
评估这些梦想的,是近400位具有国际视野、在国内外参加过大型科学项目评审的一流科学家。
截至目前,已有三期共139位科学家成为新基石研究员。“我们始终以科学问题和探索突破为中心,不看出身、名头,看重的是申报人对科学的理解和追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杰说。
他希望可以借此选拔出一批充满梦想,相信自己能够做出世界级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4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下一篇:中国男足踢出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