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创收417万元 34家保险资管去年“画像”揭晓
创始人
2025-11-24 03:01:45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34家保险资管公司过去一年的“画像”揭晓。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行,详细披露了保险资管行业的主体明细、经营业绩、业务趋势特征以及从业人员情况等。

  “9000亿俱乐部”成员10家

  根据《报告》,截至2024年末,我国共有保险资管公司35家。其中,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变更业务范围,按照保险资管公司管理。

  从管理规模来看,除长江养老外的34家保险资管公司(下同)中,管理资产规模在9000亿元以上的有10家、在4000亿~9000亿元区间的有6家、在1000亿~4000亿元区间的有16家。另外,有2家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

  管理业外资金7.8万亿元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34家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资金规模合计33.30万亿元,同比增长10.60%。值得一提的是,行业的资金管理仍保持“保险资金为主、业外资金为辅”的多元化结构。

  具体而言,保险资管公司管理系统内保险资金23.50万亿元,占比70.56%;管理第三方保险资金1.98万亿元,占比5.95%。

  在业外资金方面,上述34家保险资管公司共管理银行资金3.96万亿元,占比11.91%;管理养老金2.93万亿元,占比8.78%;另管其他资金9326亿元,占比2.80%。由此计算,保险资管公司管理的业外资金共计约7.8万亿元。

  近年来,保险资管公司不断推进市场化业务发展,第三方资金(即第三方保险资金+业外资金)及其占比也愈加成为观察保险资管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指标。上述34家保险资管公司中,有5家机构所管理的第三方资金规模占比超过了80%,所管理的第三方资金规模占比超过20%、50%的机构,则分别有25家、12家。

  单位规模收入四年连降

  《报告》还呈现了保险资管公司2024年经营业绩和各板块业务的主要情况。

  2024年,上述34家保险资管公司实现收入合计318.30亿元,同比增速为7.31%。2016~2024年,行业收入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8.48%。

  整体上,资管公司的收入取决于资产管理规模、管理费率、激励绩效等综合因素。从单位规模收入上看,总体管理费率正越来越“薄”。截至2024年末,全行业单位规模收入为10.29BP,较2023年末下降0.5BP,已连续4年处于下降趋势。

  从各业务板块来看,2024年,除债权投资计划外,保险资管行业各主要业务收入均有增长。其中,专户业务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上升,组合类产品业务收入增速连续三年放缓,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的收入增速则较上年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专户业务实现收入182.14亿元,增速19.21%,占比57.45%;组合类产品实现收入71.16亿元,增速1.36%,占比22.44%;债权投资计划实现收入31.69亿元,同比下降16.82%,占比10%;股权投资计划实现收入3.20亿元,增速9.99%,占比1.01%;资产支持计划实现收入3.05亿元,增速1.31%,占比0.96%。

  从业务贡献来看,专户业务的规模贡献高于收入贡献,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的收入贡献高于规模贡献。截至2024年末,上述34家保险资管公司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收入占比约为33%,较2023年末下降4个百分点,规模占比同样下降4个百分点。

  在主要业务的单位规模收入方面,截至2024年末,专户业务、组合类产品、股权投资计划的单位规模收入有所上升,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的单位规模收入则有所下降。其中,专户业务单位规模收入7.42BP,同比上升0.09BP;组合类产品单位规模收入11.59BP,同比上升0.59BP;债权投资计划单位规模收入19.33BP,同比下降1.31BP;股权投资计划单位规模收入19.76BP,同比上升2.35BP;资产支持计划单位规模收入13.52BP,同比下降0.77BP。

  人均管理规模43.64亿元

  《报告》还显示,2024年,保险资管行业的人才数量稳步增长。上述34家保险资管公司的从业人员共计7631人,较2023年末增长132人,增速为1.76%。

  从人均指标来看,截至2024年末,全行业人均管理规模为43.64亿元,增速较上一年有所回升,且高于近七年CAGR(7.87%);人均创收417.12万元,增速同样较上一年有所回升,以4%创下近四年最高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