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星报)
我之所以没有在标题里用“意义”和“价值”这样的词,而是用了“有点意思”这个表达,是因为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把一本纪念亲人的书写得有点意思,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不怀疑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亲人尤其是父母亲的感情是真挚的,他们(也是我们)为亲人们所写的文字是情真意切的,但是,在忽如其来的生死离别之时,我们往往做不到理性和理智(即便是平时也大多如此),于是,我们笔下的父母亲大多是正面的、正能量的,我们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所应该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对于他们的优点和美德的无限放大,对于他们个性的简单片面的描述,造成这一类文字的千篇一律,不能够打动和感染阅读者。
2024年6月底,当我93岁的老母亲在睡梦中去世后,很多人都宽慰我说这是老人家修来的福分,但我还是非常悲痛的,这种悲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压在心里,即便是一年多后的今天,依然会让我有一种压迫感,需要长长地舒一口气,才能够得以缓解。母亲一生颇不容易,虽总体来说普普通通,但也有很了不起的地方,其中堪称传奇的,是她不到40岁时身体就已经很糟糕了,她也时时会说自己会很快死去,但在父亲和家人的呵护下,在她的忍受和坚持下,还是活到了90多岁。
我写作这么多年,母亲始终给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但我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为母亲做一本书,因为总感觉自己写母亲的文字数量上不够多,同时大多流于表面,显得简单琐碎。母亲的骤然去世,让我在有一种排解不开的悲哀的同时,还有一种隐隐的歉疚:我似乎没有真正沉下心来思考母亲九十余载的人生,也没有充分意识到母亲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以及她在家庭和家族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感觉母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普通的母亲,但她又有着并不普通的遭遇和人生,而这,值得我去关注和书写。
在大多比较琐碎的回顾和记录的文字里,我试图做一些探索和挖掘,比如她的父亲(我外祖父)的经历细节,她家族那些人的人生故事,她和我父亲早年的那些事,周围的那些人,都尽可能地写得深一点广一点。《刘俊老师》《听母亲说过去的事情》等大多是这样。
《寻访几所小学旧址》系列写作时间最长,也比较困难,仅是一两次实地寻访基本上不能够搞清楚有关学校和我母亲当年的情况,幸亏有一些资料在,有一些研究者和热心人,才最终得以完成,我希望它们不仅仅是对我母亲教师生涯的梳理,同时也是对北大街小学、包河小学、逍遥津小学、长二小、合肥师范附小等几所学校沿革的一次探寻,或许会引发一点共鸣。《禀性、格局及其他》是我对于父母亲人生和性格的一种分析,这样的文字不好写,但有其应有的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父母亲年纪的增长和身体衰老的加快,加之持续几年的疫情让老人家们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损害,各种状况时常出现,紧急送医和住院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与之相关的文字记录也随之多了起来,除了2016年的《母亲住院记录》收入过已出版的作品集,其余2万多字均未发表和出版过,此次把它们收录到一起,题为“陪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