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求甚解”诀别
创始人
2025-11-24 00:51:14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路漫索

  我曾自诩爱读书,却习惯于“不求甚解”。最快时,一周能读完三四本。可每当合上书,被人问起“这本书讲了什么”,我却顿时语塞,茫然摇头,支支吾吾地说:“嗯……具体我也说不太清楚。”

  我常常陷入这样的阅读怪圈:翻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脑中却空空如也,一问三不知。

  起初我并未在意。也曾向身边读书多的朋友请教,他们都说:“这很正常,读完一本书,能记住其中一两句话就已经很不错了。”于是,我便继续心安理得地“埋头苦读”——凌晨早起读纸质书;做家务就听电子书;上下班路上便刷读书App;晚上临睡前,还要半倚在床头翻几页书。我沉醉于自我营造的精神世界,沾沾自喜。那时我始终相信:只要持续学习,保持自律、勤奋与耐心,就一定能改变自我。

  直到某次与妻子争执,她说:“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一时语塞,随后陷入深深的迷茫,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看不到太大进步?

  后来,我在周岭的《认知驱动》中看到一个读者提出同样的问题。作者那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反问“你有什么产出吗”,让我与那位读者一样,只能沉默以对。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几经挣扎,我决定换一种读法。

  先从选书做起,坚持宁缺毋滥。如果一本书读了十几页,仍提不起兴趣,无论它是不是名著、作者有多厉害,只要读不下去,我便果断放下,不再浪费时间。

  阅读时,我刻意放慢速度,不再像从前那样囫囵吞枣、读完就扔。同时带着“一定要有产出”的目的去读,每本书或每篇文章至少读两遍。读到有感触的地方,便立刻停下,拿出纸笔写下感想。

  我将这套新方法付诸实践,并以读《古文观止》来验证效果。因我古文基础差,书中生僻字多,我不认识,更不知其含义。于是,我找到读书博主的朗读音频,边听边为生字注音;随后,对照注音和注释,逐字逐句重读一遍。最后,再参照译文通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动笔写读后感。

  经过近一个月的尝试,我的阅读速度虽然慢了不少,收获却远胜从前:其一,我不再对文言文望而生畏,遇到浅显的文章,读上一两遍便能理解大意;其二,我成功倒逼自己输出,读《古文观止》,写了近二十篇读后感。此外,还完成了四篇其他书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走过不少弯路,我才真正醒悟:阅读岂能止于“学”?更贵在“习”。只有以输出倒逼输入,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读书的真谛。

  自此与那个曾痴迷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我诀别,永不相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