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藏于何处?11月21日,记者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采访团走进临沂市沂水县、费县,探寻片区化发展的答案。
目之所及,是一幅动静相融的生动画卷:跋山水库畔,“崮下湖畔”的宁静与“陌上花开”的闲适相映成趣;而在许家湖镇的现代化鸽舍和费县水湖村的金蛋工坊里,则跃动着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这些不同的场景,正通过“片区化”的发展思路串联起来,共同讲述着临沂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
规划破壁: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片区化发展,规划先行。打破行政壁垒,重塑乡村发展格局,成为临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崮下湖畔”片区的南黄家庄,依托紧邻跋山水库、三面环水的独特地理优势,创新探索“村企联营+整村运营”的乡村共富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引进专业文旅运营公司,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集体资产,培育民宿、餐饮、工坊、村咖等多元业态,以专业运营深度激活乡村资源。村内红色展馆、移民史展馆、停车场等公共资产折价入股,由专业公司统一运营,实现村集体年保底收入26万元,年分红预计10-15万元。这种创新模式在保留村庄特色的同时,实现了专业化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诸葛镇“陌上花开”片区的实践同样令人瞩目。通过取消原有的工作区设置,成立片区党委,实现了18个村庄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以前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难成气候。”诸葛镇党委书记刘涛道出了片区化发展前的困境。如今,通过强化党支部力量、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18个村的抱团发展。专业的运营团队依托跋山水库的生态优势和葛庄村的红色资源,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建成民宿、露营地、培训中心,新增“洱海秘境”“葛庄欢乐岛”等沉浸式场景。在此基础上,片区还深度开发了系列研学旅行项目,将生态与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校外课堂,让游客尤其是学生群体,在游玩中实现深度学习,真正实现了“吃住游娱购”一站式体验的全面升级。
“假期最高一天接待游客1万多人,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城市游客的后花园。”山东东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堋欣喜地表示。
沂水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玉涛告诉记者,沂水县按照“地域相邻、交通相连、产业相近、禀赋相似、文化相融”的原则,共规划80个片区,目前已建设市级以上片区19个,其中省级4个。在片区化建设的引领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2年的19515元增加到2024年的2264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片区产业耦合:小产业撬动大发展
规划引领之下,产业兴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支撑。各片区立足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以小产业撬动大发展的特色之路。
在许家湖镇“花开长虹”片区,“沂蒙金鸽”飞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新路。“为什么叫‘金鸽’?鸽子养殖给村里创富增收效果明显。”许家湖镇党委书记何泰然欣喜地告诉记者,春节时期,一个鸽子蛋能卖到10块钱。
通过构建“企业投入+基地孵化+村庄示范+群众代养+托底回购”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实现了产品增值,让当地户均增收3.2万元。目前,该片区年出栏肉鸽400万只,年产鸽蛋800万枚,产值达2.1亿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鸽业养殖基地。
费县“点石成金”片区的水湖村,将传统的金蛋产业做出了新高度。“全国80%的金蛋都来自水湖村,今年产值能到8个亿。”水湖村党支部书记陈肖辉介绍,通过探索“协会指导、支部引领、工坊共创”的发展模式,已发展起共富工坊325家,带动村内1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费县石膏工艺品协会会长徐庆友表示:“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电商直播、物流快递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推动我们的产品从单一金蛋向教学教具、香薰挂件等多样化发展,年销售额从百万级跃升至三千万级。”
治理聚心铸魂: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片区建设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在治理机制上实现了创新突破,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陌上花开”片区,诸葛镇探索的“一社带多社、多社带群众”共富模式成效显著。刘涛书记举例说,通过回引“归雁”人才苗健发展观赏鱼养殖,带动了18个村、237户共同养殖,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以能人带动产业、以产业凝聚群众的创新模式,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更凝聚了人心,激发了片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各片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位村民。上冶镇整合资金1.3亿元,实施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停车场建设等工程,硬化提升道路85万㎡,安装路灯3000多盏,建设便民停车场12万㎡、小广场21个、小公园13处。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更令人欣喜的是,片区建设的显著成效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跋山水库畔,“崮下湖畔”与“陌上花开”两个片区,正成为年轻创客的汇聚之地。他们有的是为山水奔赴而来的“新归人”,有的则是因蝶变返乡的“还巢凤”。新旧活力,在此交织碰撞。
从“崮下湖畔”的山水相映,到“点石成金”的产业赋能,沂水与费县的片区化实践,为观察临沂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生动窗口。在这里,片区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党建引领凝聚了人心力量,特色产业筑牢了发展根基。放眼全市,639个规划片区中已有193个扎实起步,覆盖3314个自然村——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经过实践检验、路径清晰的发展之路。临沂的探索不仅为革命老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以其扎实的成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了临沂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