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榜头镇金凤桥畔,百年榕树垂须探向溪畔青石板,檐角铜铃轻吟——这里是藏在清代古建里的凤栖书苑。主理人颜桢是一名“00后”海归,正以青春为墨,在古建与新知的宣纸上续写文化诗行。
凤栖书苑的故事,可以从颜桢的父亲颜顽梗说起。这名榜头游子在郑州经商数十载,好收集古建筑的构件——从婺源武进士宅第雕花构件拓片,到四川雅安张氏古宅金丝楠木碎屑。他曾说:“红木不只是家具,是刻在木头里的文化密码。”
3年前,颜顽梗决定从异地移建三座清代古建“将军府”“川派四合院”“状元楼”回仙游。拆解、运输、复建都耗资不菲,迁川派古宅时,他跟着木工爬上房梁拂去蛛网。“木头会呼吸,拆时要顺纹路,不然伤了元气。”
3座古建落成日,颜顽梗红了眼眶:“老房子不是标本,是活着的历史。武进士曾在廊下读书,商帮曾在大厅议价,族老曾在祠堂教礼。要让这里重新响起读书声、谈笑声,古建才算真活了。”父辈的这份执念,在颜桢心里发了芽。
其实,颜桢的人生原与仙游无关。生于郑州,长于郑州,海外求学,莆仙方言只会讲“阿嬷”“食饱”等几个词。偶有假期回乡,她爱木兰溪的风裹桂香,却从未想过扎根。
改变,始于某个梅雨季。父亲带她爬未完工的“将军府”,指尖触到一根雕刻着缠枝莲的梁木,凹凸纹路硌得她心软。父亲说:“这朵莲花,工匠要雕三天。”
返乡路比想象中难。菜市场的阿婆会拉着颜桢问:“闺女哪的?”更难的是如何“让年轻人走进来”。最初,她的团队拍“古建冷知识”短视频,讲“斗拱承重原理”,一番操作,播放量却不过百,评论区只有零星的几句“好无聊”。
颜桢于是换了思路。她穿上齐胸襦裙,站在廊下把故事娓娓道来:“这方砖,武进士赶考时刻过‘高中’,后来被磨平了,但痕迹还在。”她在咖啡区办“古建纹样手作课”,教同龄人用金丝楠木碎屑做书签;她拍金丝楠木年轮延时摄影,光影流转间,木头的“呼吸”观众隔着屏幕也能看见。
渐渐地,凤栖书苑活了:一楼留言本上,高中生写下“原来古建是我们的根”;二楼手作区,大学生跟木工师傅学雕红木书签;节假日开展的“古建寻宝”活动,孩子们举着放大镜找寻吉祥图案,笑声飞扬在梁宇间。
如今的凤栖书苑,成了莆田市图书馆分馆,5000余册藏书免费开放——既有颜桢从伦敦背回的英文原版书籍《中国建筑史》,也有街坊捐赠的家谱,纸页泛黄却写满家族的故事。前来帮忙整理古籍的退休教师王奶奶说,在这里比看电视有滋味,有一次她从旧书上翻到了自己曾祖父的名字,眼眶都湿了。
书苑成了小城的文化“客厅”:创业者来谈合作,说“合同沾着墨香”;游客来寻根,感叹“家乡古建比旅游城市还精致”。最近,书苑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入选“2025福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是莆田市唯一一处。
暮色漫进书苑时,颜桢正忙着修改阅读活动的方案。窗外,晚霞将百年榕树的影子拉长,与古建飞檐、咖啡热气、翻书声交织成画。这是海归主理人的青春注脚,也是仙游红木产业挖掘传统文脉、生发创新表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