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抗战叙事中的精神微光
创始人
2025-11-23 07:11:14

在抗战文学创作谱系中,《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经典作品早已将“情报暴露—过程惊险—任务成败”的传统叙事模式深植于读者心中。它们以战场烽火或传奇英雄为核心,凭借激烈的冲突与明确的结局,塑造了大众对“抗战叙事”的固有想象。福建作家黄宁的短篇小说《佚名新闻》(刊于《人民文学》2025年9期)则把镜头从硝烟弥漫的前线移向闽南海城沦陷区的街头巷尾,以“重伦理拷问,轻事件成败;重个体成长,弱化英雄光环”的另一种视角,聚焦普通人的爱国精神觉醒,为抗战叙事注入新的温度,为当下同类题材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示。

传统抗战书写往往把情报内容作为情节发动机,《佚名新闻》反其道而行之:唐导演托付的通讯稿件始终隐身幕后,叙事张力由此让位于主人公许爱仁的内心挣扎——写,可能累及妻女;不写,又违背新闻人的良知。日军细菌战的残酷性,使这份抉择比普通情报传递更具千钧重量。小说通过放大“活下去”与“不妥协”之间的撕裂,把宏大的民族抗争内化为普通人的道德觉醒与民族基因的激活,让个体选择与家国命运形成深刻共鸣。对良知的坚守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促成了许爱仁最终的抉择。许爱仁在报馆写字桌前反复揉搓草稿,路过绿色邮筒暗暗记下位置……这些日常细节凸显“人民抗战”的真正底色。无数小人物在暗夜中守护民族基因,最终汇聚成爱国精神的星河。

许爱仁的动人之处,在于其作为普通人,在怯懦与勇气的交织中,完成小人物的觉醒与成长。许爱仁在什锦店老板“许记者”的招呼声中勉强挤出微笑,他看着两个女儿用日文课本打闹却无力阻止……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是沦陷区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在每一个日常瞬间,都感受着家国破碎的隐痛。他“连杀鸡都不敢,一见血就头晕”;得知唐导演被捕,第一反应是自我宽慰“《大公报》已关张,写了也登不出去”。小说让怯懦与勇气并存,使人物立得住、有温度。开禾诊所里,老场工面对日军拷问,遍体鳞伤仍咬紧牙关“死也不说”,与许爱仁“有家却退缩”形成强烈对照,最终刺痛并激活了他血脉中的爱国情感。

小说以三次“握手”构成了许爱仁精神成长的清晰轨迹:第一次唐导演攥痛他的手腕,代表着一种使命的被动强加;第二次老场工临终回握,是信念的主动传递,老人死也不说的坚守让他羞愧得无地自容;第三次妻子曾美芳在深夜露台的紧握,两个普通中国人用掌心温度达成“守住良知便不算妥协”的默契。小说由此完成小人物在历史关头作出大贡献的叙事升华。

个体的精神觉醒之外,作品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同样展现了人民抗战的深层力量。天一书屋的李先生因“日人设日语讲习所,国文教育难以为继”,放弃经营十二年的书屋奔赴内陆;曾美芳因“学校不让教英文,国文课要被取缔”,主动辞去教会学校的教职。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叙事方式,本质上是将宏大的民族抗争转化为普通人的日常抉择。这些情节诠释了“人民抗战”的另一种形态,那就是在日军试图“灭文化、亡精神”的阴谋面前,守住语言、习俗与文脉,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小说将叙事空间锚定闽南海城的寻常巷陌——思明南路的叫卖声、开元路吱呀作响的木梯声、开禾诊所的虾面香气,这些带着侨乡烟火气的风物,既为人物成长铺就真实底色,更暗合这片抗敌前线土地上守土与流亡的集体记忆。许爱仁的挣扎,正是这片土地上无数普通人家国共生共亡的缩影。小说拒绝“一夜成圣”的突兀,让人物在一次次抉择中生长,使其更具人间烟火气,也更符合历史真实。正是这些扎根于闽南海城的叙事选择,让抗战时期的个体命运有了可触可感的地域依托,《佚名新闻》在传统抗战文学基础上实现了新视角突破。小说不依赖战争场面的冲击力,而是以普通人的精神轨迹,勾勒出抗战历史更细腻的民生肌理。当文艺创作不再执着于宏大叙事,而是扎根地域、贴近人心,同样能触及历史的深度,传递出深沉的力量。作家将闽南海城的地域文化品格融入抗战叙事,既丰富了抗战文学的表达维度,也让深植于此的“闽派”文学地域精神在特殊历史语境中焕发了新的力量。

当许爱仁的钢笔落下,纸上那则署名“佚名”的新闻早已镌刻在细菌战幸存者的集体记忆中。作家借此把“全民族抗战”具象化为普通人的日常坚守:当国家破碎,每一个拒绝弯腰的动作都是义举;当城市失声,每一张不肯写假话的稿纸都是檄文。如此,让抗战事业的根基回到人民本身。

抗战文学由此获得新的景深:不是硝烟遮蔽天空,而是无数个“佚名”者以日常坚守完成精神接力,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壮举,却在暗夜中连成照亮希望的光带,最终汇成民族抗争的万丈光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