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一说海派文化,不要老是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讲乡愁和上海人的情结,而是要面对当下,面向未来。”在11月22日举行的“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沈祖炜的一番话,引发在场专家学者的广泛共鸣。
在中国近现代史占据重要地位的海派文化,如何发挥当代价值?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及《世纪》编辑部共同承办的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更多思路。
海派文化在当代是什么形态
海派文化在当代是什么形态?“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载体,也是上海参与全球竞争的文化底气。”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表示,该中心自2002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海派文化扬名,既关注它的历史,也关注它的当代性。
“改革开放为海派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使其从历史积淀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现实力量。”在她看来,海派文化的当代性体现在包容创新、契约精神、追求卓越、开明睿智等多个维度。具体而言,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步道贯通,建筑可阅读让历史文脉融入日常,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等成为现象级,电影《菜肉馄饨》、话剧《长恨歌》、滑稽戏《72国房客》等文艺作品让石库门故事精准触达年轻人等,都构成了海派文化最鲜活的当代形态。
“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无论是近代的还是当下的,海派文化都有一以贯之的共性。”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指出,综合而言,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多元移民人口为载体,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成分而形成的现代都市文化。他为海派文化系统概括了六个核心特点——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务实、创新。“这六点,像雪花、蜂巢,构成六角晶格,是在特定环境与规则下自组织涌现的稳定宏观形态,不是人为设计。它们随时代与行业不断演化,但基本特征保持稳定。这六个特点,归结起来,就是开放、创新、包容,与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统一的。”
“海派文化的内涵是动态、变化、吐故纳新的。”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廖大伟看来,海派文化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还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里,甚至更具说服力。
海派文化研究有哪些新维度
那么,究竟何为海派文化?陈东表示,海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江南文化,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以及移民社会结构,使其成为海派文化的承载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海派文化已突破了地域界限。“对海派文化的当代性研究就是要跳脱地域性的束缚,挖掘其背后以人为本、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核心价值,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文化参照。”
沈祖炜用三个字概括他理解的海派文化内涵:第一个是“变”,变新、变好;第二个是“融”,多元文化的融合;第三个是“进”,前进,进步。“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一定是立足在‘进’上。”他说,作为中华文化的一脉,自近代以来,海派文化一直领全国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提炼海派文化的内涵,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推广。”
“海派文化是一种发端于上海,而不局限于上海区域的现代性城市文化类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产物。”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认为,未来的海派文化研究可以有更多新的维度,比如,在全球视域比较下研究海派文化的创生和传播问题,不同城市文化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上海城市空间变迁与海派文化的关系研究,海派文化内涵与历史进程中的实证研究等,将海派文化研究融入城市精神和品格当中。
“海派文化当代性研究既是学术课题也是实践命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跨学科研究,把文化研究与城市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相结合,深入发掘生活中的文化基因,让海派精神在生活中代代相传。”与会专家提出,建议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协作研究机制,共同梳理海派文化的当代实践,让优秀的文化形态为更多人所认知。
原标题:《在中国近现代史占据重要地位的海派文化,如何更好发挥当代价值?》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