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用废弃纸箱、泡沫等常见废旧材料,通过切割、拼贴塑造,斑斓的颜料为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吉祥物奥梅尔(OMER)雕塑赋予了鲜活色彩……这件由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东校学生顾伊昕家庭制作的创意装置,成为今天(11月22日)上海市第十七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创新擂台赛决赛开幕式的特别启动装置。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材料,经过奇思妙想获得“新生”,不仅将环保理念融入趣味创造中,更鼓励青少年用发现的眼光和创新思维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
亲子创新擂台赛以“AI赋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区16万余家庭(次)参与,最终约1600个家庭(次)入围市级比赛,通过搭建多元创新平台,汇聚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激励青少年发挥创新思维。
【用创意与巧思“答题”】
亲子创新擂台赛共有8道赛题,其中老年组设2道题目,分别是《果蔬创想》《趣绘口腔》;亲子组设6道题目,分别是《AI智造·T字转换》《AI领航·纸翼穿越》《AI解码·文物原型实验室》《AI诗韵·低碳服装秀》《AI再利用·爱心小发明》《AI守护·家庭安全小卫士(编程题)》。比赛要求以学生动手为主,家长共同参与创意设计、制作、调试等。
亲子创新擂台赛现场。
亲子家庭共同参与。
比赛中,各组家庭各显神通,用创意与巧思诠释对赛题的理解。来自徐汇区的马奇凡家庭选择《AI解码·文物原型实验室》赛题,带来作品《人类的七根竹简》。作品以“竹简”为载体,通过自然、海洋、动物、情感、科技、艺术和梦想七种象征表达,将废旧物品赋予新的生命。“爸爸负责裁切打磨,妈妈确定颜色和安装,我们一起绘画,思考每根竹简里的内容。”马奇凡介绍作品制作过程,从剪纸、上色到黏合,整个过程在欢声笑语中完成。
在《AI领航・纸翼穿越》答题中,孙皓宸家庭的参赛经历格外亮眼。起初,他折的常规纸飞机难以精准穿越圆环,多次尝试后仍收效甚微,纸飞机的方向完全不受控制。“如果把纸飞机机翼变窄,能否有类似效果?”于是,他借鉴飞镖和标枪形状细长的特点,和爸爸共同查阅资料、反复改进,最终制作了一架机翼极窄的纸飞机。经过试飞发现,纸飞机的方向性果然好了许多,命中率显著提升。经过持续练习,多次调整投掷力度与角度,在比赛中,纸飞机顺利穿过两个圆环。孙皓宸说:“这次活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成长与欢乐的新大门,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自嘉定的张桂芳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孙女参加老年组赛题《果蔬创想》,共同创作了作品《森林里的好朋友》。创作灵感源自绘本,书中南瓜与小刺猬相伴嬉戏的温馨情节,让祖孙俩灵机一动,决定用常见食材打造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整个制作过程中,祖孙二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与AI对话中激发创新】
新普陀小学东校学生傅隽曦家庭聚焦《AI守护·家庭安全小卫士(编程题)》,设计了包含“紧急电话对对碰”“逃生路线快快跑”等趣味关卡的编程游戏,将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安全常识,转化为可互动、可学习的游戏场景。制作过程中,傅隽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借助AI生成游戏图片素材,在爸爸的指导下,她不断尝试与AI对话、优化描述逻辑,在一次次调整中逐渐意识到AI不仅是辅助工具,更能成为激发创意的合作伙伴。
新普陀小学东校学生王梓伊的妈妈曾参加过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比赛,这名“老队员”以家长的身份陪伴孩子参赛。王梓伊家庭报名了两道赛题,《AI智造·T字转换》赛题让孩子初步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培养专注力与抗挫力,《AI解码·文物原型实验室》赛题全面锻炼孩子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是跨学科融合的体现。“时隔20余年,这项赛事在比赛规模、参赛年龄、赛题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孩子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些能力将成为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石。”王梓伊妈妈说。
亲子创新擂台赛决赛现场。
这届活动在上海市教委指导下,由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老年大学、普陀区教育局等共同举办。
原标题:《16万家庭(次)参加这届头脑奥林匹克亲子赛,鼓励青少年用AI赋能创新实践》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供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