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打虎”“拍蝇”“猎狐”持续发力,一些落马官员因政商勾连导致的腐败问题曝光于台前。各地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加强对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的监督,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的现象逐渐减少。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把握尺度。我们既要与企业保持一定距离,也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问题。只要认识到位,保持定力,就会迎刃而解。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不能为了避嫌,干脆面都不见,正常的事也不办,显然这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商交往“亲而不清”,容易搞利益输送、滋生腐败;“清而不亲”,则容易不担当、不作为。“亲”和“清”,本质上是干事和干净的关系,辩证统一,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所谓的“干事就不能干净,干净就不能干事”,实则是没有做到公私分明。由此观之,只要在政商交往中把握“边界感”,做到既“亲”又“清”,也就化解了难题。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内外兼修。要练好“内外功”,秉持一颗公心。手握公权力,不为私利谋,交往起来自然“无欲则刚”、坦坦荡荡。一些地方举办“上门办公会”,能解决的问题,现场就办;疑难杂症,全程跟办,为亲清政商关系树立了标杆。要练好“外功”,做到严明纪法、完善制度。纪法严,则知行止。明规则行得通,潜规则就失去了市场;“正门”办事顺畅了,“后门”就没人走了。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贪污贿赂犯罪2.2万余人,起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1800余人。各地要依法严惩“亲”“清”不分、以权谋私、搞利益输送的腐败官员,促进依法公正廉洁履职。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破题破局。国家层面,要积极落实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待遇,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造更多全流程、标准化政务服务,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地方层面,要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从推出办事不找关系指南,到为企业配备法企联络员等,要敢于破题破局。思想层面,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从公私分明,到谨慎用权,“亲”“清”关系的根本都还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只有保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才能更好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