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11月21日,长江文化南京论坛上,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正式发布《长江文化蓝皮书: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作为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市社科联(院)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共建的新型智库,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逐步构建起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网络,连续三年发布该系列蓝皮书。
今年蓝皮书以《长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时代进路》开篇,奠定全书理论框架,深入阐述长江文化如何通过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引领,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并形成绿色、人文、创新、开放的经济形态。
“四个面向”奠定长江文化赋能社会发展逻辑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研究认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文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培育作用,激发主体内生动力,再通过个体的创造性实践融入社会,推动文明形态迭代升级。
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生产的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赋能社会发展的逻辑,可从主体性、要素性、叙事性和价值性四个维度展开,形成精神赋能、生产赋能、传播赋能和治理赋能“四个基本面向”。同时,将文化能量融入社会生产与治理体系,构建“以文化人、以文创生、以文通理、以文共运”的能量转化逻辑。
从理论内核来看,精神赋能通过文化影响价值观念与情绪状态,激发文化内驱力,进而提升人类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个体创新突破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生产赋能方面,依托文化要素强渗透性、广叠合性、可再生性等特点,有机融入物质生产活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内核和创新动能。传播赋能则通过构建文化共同体,激发时代共振,凝聚社会文明前行的合力。治理赋能上,通过文化认同与精神自觉凝聚人心,为社会提供柔性整合机制,使社会更加稳固有序。同时,将文化力量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纽带,在区域发展和全球议题中寻求文化共识,彰显人类社会共同价值。
“四轮驱动”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曹劲松认为,长江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将长江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机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来。这一实践逻辑的核心,是深度融合长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技术体系,形成“以绿色经济为底色、以人文经济为旨归、以创新经济为驱动、以开放经济为格局”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筑牢绿色经济底色,是长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演绎,要求人类在现代技术创新中融入生态保护意识,改造以破坏自然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产业形态,形成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产品为主导、绿色金融为助力、绿色消费为时尚的经济生态;
打造人文经济高地,要以文化为核心资源激活区域经济内生活力,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精神传扬的双重目标;
增强创新型经济活力,要加快教育科研与产业技术的创新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产教融合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长江经济带创新型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
拓展开放经济格局,要联通长江文化进行国际传播,以历史底蕴与时代魅力展现长江经济带的人文气质,加快文化出海、企业出海步伐,以文化为桥促进民心相通与经济合作。
“四维突破”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画卷
长江文化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引领,既在推动城乡文明建设中塑造主体精神、提升协同效能,又能通过历史叙事和现代叙事的结合,拓展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共识与合作基础。
曹劲松建议,在城市文明建设中,要弘扬长江文化的主体自觉,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提升城市间的协作效能,为长江经济带城市文明建设注入内生动能。
在乡村文明振兴中,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主体精神风貌,实现乡村文明在生态化和数智化的“双轮” 驱动中不断焕发出时代风采。
在文明对话方面,应以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为底色,积极参与全球文明交流,扩大长江文明世界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在文明互鉴上,要秉持长江文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入现代文明价值体系,筑牢自主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根基;另一方面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发展经验,拓展文明互鉴的共享平台,为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提供有效方案和有益路径。(余伟婷)
编辑: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