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文旅深度融合,履职尽责、砥砺奋进,天津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展望“十五五”,天津将聚焦聚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物保护工程梁启超旧居完成修缮
政策保障凝聚新合力
天津市委、市政府将文物事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各有关部门强化工作协同和政策支持,出台《天津市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各区文化和旅游局加挂文物局牌子,明确负责文物工作的内设机构。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评和文明城区年度测评指标体系,为加强文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压实保护责任,推动文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文物安全能力建设。落实国家文物局要求,将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落实情况列为对各区政府文物安全考评细则,建立文物安全责任人公告公示台账,定期进行更新。联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联合消防救援部门开展文物火灾隐患专项治理。
文物科技创新探索新领域
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依托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天津大学)等科研机构,推动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增强文物保护发展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申请专利198项,制定文物行业标准10余项,涉及图像修复、导览讲解、AI问答、智能展柜等方面,有效解决了文物领域的前沿问题,提升了保护和展示利用等装备性能质量。
加强文物数字化传播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物展览的特色化呈现、沉浸式体验、互动化传播和时代化表达。推进文博数字化,举办“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特展”、“寻梦巨龙”数字展、“图灵花园——一花一世界沉浸交互MR数字艺术大展”、“心有凌云志 手可摘星辰——献给青少年的载人航天精神”线上展等,打通现实与虚拟空间的界限,提升文博场馆线上展览、数字展览质量和影响力。创新社教活动形式并丰富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考古工作填补新空白
完善建设工程考古制度。202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管理,促进地下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早期人类探源取得重要收获。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天津地区距今10万至1万年以来旧石器考古遗存编年序列,实证天津地区具有不少于10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是中国华北乃至北方地区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连续交流演化的重要区域。太子陵考古发掘标志着天津旧石器考古进入了新阶段。青池遗址考古发掘是天津考古首次发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存,为天津文化起源提供考古实证。积极推进运河沿线考古,溯源运河历史。十四仓遗址发掘是国内首次发掘出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布局清晰、规模体量较大,是国内同时期同类型考古遗存的突破性发现,为研究元代漕仓制度提供重要考古实物资料。
基建考古成果丰硕。配合各区土地出让以及铁路、输变电工程、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基础建设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为重点工程开展前置考古调查,共完成考古项目517项,多项考古发现填补天津地区的考古空白,进一步延伸城市历史轴线,揭示天津地域文化发展脉络。
文物保护获得新成效
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建了市区两级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机构,组织召开三次市领导小组会议。组建区级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培训。完成“三普”登记2082处文物点位复查,组织梳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联合开展大运河、海河文化带、引滦入津工程、工业遗产、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乡土建筑等专项文物调查,加大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新发现线索500余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查宣传报道。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公布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北疆博物院、广东会馆、梁启超旧居、天尊阁等一批文物保护工程,文物建筑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天津和平五大道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长城大运河和石窟寺保护取得突破。出台《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天津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天津市明长城保护规划(2019—2035)》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天津段)建设保护规划》,会同规划资源、水务等部门不断加强大运河本体和环境风貌保护。梳理大运河沿线文物资源,积极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实施了北洋大学堂旧址、独流木桥、天后宫等保护项目。黄崖关长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完成石窟寺资源调查,推动千像寺造像调查和保护工程。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现新提升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召开全市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审核定级723件(套)革命文物。会同相关省市推动晋察冀、冀热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首次革命文物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革命文物资源底数、类型、保存现状、保护利用情况等信息。
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联合各类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加大革命文物宣传传播,讲好革命文物故事。“十四五”时期推出“共和国‘战神’——人民炮兵光辉历程展”“日出东方——老一辈革命家与新中国的诞生”等展览。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基本陈列和天津博物馆“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庆祝建党百年精品展览。
强化革命文物教育功能。联合各类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加大革命文物宣传传播,讲好革命文物故事。与市教委联合发布了《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各高校与文博单位建立长效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革命文物资源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与天津日报、天津卫视开设《红色津沽·典藏》“天津革命文物巡礼”等专题专栏。连续两年与津云新媒体联合推出100期“红色文物故事”有声海报。“青春火炬”思政课、“弘扬伟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思政课堂之守纪篇、天津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主题系列“大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名单。
博物馆事业展现新形象
推动博物馆协调发展。建成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等一批行业、专题类博物馆,基本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出台《天津市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市“类博物馆”培育计划,确定天津周泽堂陶瓷博物馆等5家单位为类博物馆培育试点。开展一级博物馆对口帮扶中小博物馆工作,天津博物馆与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天津海鸥表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通过“结对子”方式,推动不同层级、地域、类型、属性博物馆均衡发展,激发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热情。
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进一步夯实。推进馆藏文物定级和文物认定工作。完成天津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等单位25批次的藏品文物定级和认定工作,共鉴定藏品4880件(套),定级为珍贵文物1867件(套)。完成天津博物馆精品陈列厅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北疆博物院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等文物保护项目。
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各博物馆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主题,深入挖掘整理馆藏资源,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周恩来”“紫禁遗珍——京津冀宫廷文物精品展”等一批丰富多彩的展览。广泛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活动。组织全市各文博单位发挥文博资源优势,突出津派文化特色,在春节、五一、端午等节日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活动。修订《天津市博物馆展览备案管理规定》,开展天津市博物馆优秀原创陈列展览推介。2025年天津博物馆“文明印记——中国古代工艺文物精华展”入选国家文物局“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
社会文物管理展示新态势
建立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常态化机制。指定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文物交流中心等2家单位为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机构,为广大市民提供免费文物鉴定咨询服务,向群众传播健康收藏理念,引导掌握文物收藏知识、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进出境工作稳步推进。牢固树立“大遗产”格局,通过举办“学术沙龙”活动、参加国家文物局实训基地活动、实地考察出土物品等形式,打破学术壁垒,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深度,加强文物进出境审核队伍和管理能力建设。配合市打私办做好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指导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开展反文物走私普法培训和宣传工作。对社区居民、申请社会文物鉴定的群众进行文物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全民文物保护和文物反走私意识。
文物活起来呈现新气象
持续推动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天津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22—2025年)》。结合天津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共策划推出了四批文物主题游径,涉及“中华百年看天津”“京津冀文化一脉”等8大主题、“运河拾珍”“文明探源”等20条线路,以及12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景区景点,把散落在津沽大地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津融之光”文物主题游径被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为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助力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跨界联合。天津博物馆与天津市歌舞剧院、天津交响乐团等文艺院团携手,将芭蕾舞、交响乐引入博物馆,让观众感受文物与艺术融合之美。组织开展博物馆青少年精神素养培养优秀案例项目推介工作。“板凳上的博物馆”、“共享自然”主题研学夏令营等一批活动,逐渐形成品牌。“叔同之夜”作为天津首个常态化开放的博物馆夜游活动,以音乐会、沉浸式解密、品咖啡、邀请撰稿人讲解交流等活动为内容,受到年轻观众欢迎。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拓展文物传播渠道,打造“百年会馆 津彩戏博”文化品牌,推出“百年有戏 天官赐福”和“百年有戏 大河向东”“觉醒浪潮”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文博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统筹盘活用好现有编制资源,强化服务保障效能。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坚持机构编制管理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持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按照中央编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精神,市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为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增加事业编制。市委组织部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并在天津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相关视频课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蓟州区建立了长城保护员队伍,河北区、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等通过成立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将文物日常检查巡查纳入网格化管理,构建全民参与、共同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机制。
展望“十五五”,天津文物系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