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的重要要求。这一论断为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拓展思政教育教学场景、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育人实效指明了行动方向与实践路径。
“双堂融合”将有效深化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思政课堂虽注重理论传授与形式创新,但内容体系性强、理论浓度高,仍具有一定抽象性;而社会课堂以直观的现实场景和真切的实践体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与独立思考,使理论在现实中得到生动印证,进而实现自我教育与精神升华,这样的育人效果更加深刻、持久、深入人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逻辑。学生登上红船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立于英雄纪念碑前庄严宣誓,走进湘西十八洞村见证脱贫攻坚的历史巨变……一幅幅真实场景将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实践,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将在“双堂融合”中被学生亲身验证、深切体认,最终内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
“双堂融合”将为思政课注入可触可感的温度与直抵人心的力量。社会大课堂以其生动实践,让理论不再是书本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化作身边可亲可爱的现实图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唯有“活”起来,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接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正是引导学生走进鲜活的社会实践,通过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手实践,获得具体而有温度的认知。这种源于真实世界的体悟,比教室里纯粹的抽象推导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且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无不是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与实践探索中完成的。让理论回归实践,既是对思想源头的最好回归,也是对真理力量的最强验证。正所谓“岸上比划千遍,不如纵身一跃”。近年来,广泛开展的边远地区支教、贫困乡村代职、发达地区田野调查等实践,让学生们收获的远不止知识与能力,更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代使命的自觉担当。当理论融入实践,思政课便展现出其真正的魅力。而真理的力量与思想的伟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融合中得以充分彰显。
“双堂融合”还将有效破解思政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求知需求旺盛与课程曲高和寡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探索欲强,游走于数字世界与现实空间之间,却也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迷失方向。若仅依靠传统课堂的理论阐释,往往难以真正回应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社会大课堂通过体验式感知、沉浸式参与、探究式思考,不仅拓展了教学场景、丰富了情感体验,更打通了师生与社会之间的认知壁垒。在真实而多元的社会生活中,理论变得可触可及,概念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也可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索者,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情感共鸣的升华。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双向奔赴”的黏性与温度,更构筑起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性生态。
“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既是对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也是推动思政课向更透彻、更鲜活、更可感、更可触方向深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铸魂育人核心任务,顺应时代发展、尊重育人规律、集聚育人资源的重大举措。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定力、增强自信,主动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于“双堂融合”中受教育、增见识、练本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相信通过这样的历练,青年学生将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浪潮中找准人生方向,保有“强国有我”的青春热情,努力成长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生力军与时代先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陆军兵种大学教授 满开宏)
原标题:以“双堂融合”,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